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旸  刘宏博  李想 《旅游学刊》2016,(10):48-58
在全球化和出境旅游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了解国家文化和文化差异对出境旅游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文章以日本和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为案例,定量研究客源国与目的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文章数据来源于对日本和中国城市居民的一手数据,包括受访者的过往出境目的地选择和计划前往目的地选择情况。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日本居民在过往目的地和计划前往目的地的选择上都显著偏好总体与日本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具体而言,他们偏好在“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避免”维度差异较小,而在“集体主义“”性别气质”和“长远考虑”维度差异较大的目的地。相比而言,中国大陆居民在出境目的地选择上受文化距离的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2.
曾琪洁  吕丽  陆林  朱付彪 《旅游学刊》2012,27(5):103-111
大众对文化和精神的消费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文章基于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两方面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在衍生产品的需求方面,旅游者对特许旅游纪念品中的世博护照、海宝和世博纪念徽章的需求较大,对出版发行服务中地图的需求较多,对网络文化服务的需求度正逐步提高.分析发现,基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者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月均收入因素的影响,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进园次数和出游方式的影响较小,文章并据此探讨未来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旅游社会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由于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尚未成熟,旅游社会学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探讨,认为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应是旅游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问题的集合,包括旅游者个体和群体两方面。旅游者个体研究包括旅游者行为及引起该行为的动机、心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深层因素,属微观旅游社会学范畴;旅游者群体研究包括社会关系、跨文化交际、社会影响、旅游人流等宏观旅游社会学的层面。此外,本文还对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戴学锋  巫宁 《旅游学刊》2006,21(2):41-45
旅游业是相当于我国GDP近6%的重要产业.国际旅游是旅游者的跨国界流动,是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从客源国转移到东道国的释放,被称为无形贸易和"风景资源的就地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国际旅游以入境旅游为主要形式,它曾是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九五"以来,我国出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事实上,出境旅游的超高速增长正使我国旅游业面临由创汇产业向耗汇产业的过渡.本文拟从经济社会的宏观角度,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看成是我国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分析出境旅游的超常发展是否在"适度"的范围,探讨出境旅游发展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和和谐社会的影响;并基于这种形势判断和负面影响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控构想.  相似文献   

5.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旅游文化现象,介绍了旅游社会学形成的渊源和研究的问题,探讨了旅游行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使多数社会成员把旅游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也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社会结构,引起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7.
戴学锋 《旅游学刊》2008,23(5):9-10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出境旅游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超过20%,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中国人在国外的人均花费也让各国咂舌,并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吸引中国旅游者.而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2000美元过渡的阶段.尽管出境旅游政策(ADS的实施等)对出境旅游具有重要影响,但最终影响出境旅游能否成行的还是经济因素,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最近,我们完成了<中国出境旅游国际比较研究>的中国社科院院重点课题,在此课题中,我们对比分析了临近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出境旅游的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中,我们更可看出中国出境旅游的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客观地呈现中国消费者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特性及形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利平 《旅游学刊》2007,22(1):16-18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为此,本文建议对3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即对中国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中国旅游者的组成成分及中国出境游客的需求进行多方位高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之 《旅游学刊》2006,21(7):9-10
从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竞争力内涵来看,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竞争力应包含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双重内涵,只有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才能使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和独特性.世界各国的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发达国家在发达的经济、整洁的环境、优美的景色等方面,都具有旅游目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条件.与法国的浪漫文化、意大利的典雅文化、美国的现代文化、日本的精美文化相比,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者到中国旅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型节事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休闲社会与娱乐时代,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专业性的大型节事(Mega festivl & special event)都无一不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将旅游休闲者、本地居民视为吸引目标和服务对象.例如,宗教节日与宗教旅游者、宗教信仰者,传统地方性、民族性节庆与文化旅游者、文化娱乐者,狂欢节日与休闲旅游者、休闲娱乐者,文化艺术节与文化旅游者、文化休闲者,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者、体育爱好者,会展与商务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等等."文化是海,节事是舟".节事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而且也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1.
汪传才 《旅游学刊》2011,26(4):48-55
谁是旅游合同的当事人?这是摆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文章从旅游合同纠纷的实际案例出发,试图解决作为复杂问题的旅游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认定难题。尽管赞同法院裁决时否定单位的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做法,但不接受其裁决理由,并提出了两种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现行法制,否定单位具有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另一种是面向未来,通过完善立法,承认单位是旅游合同当事人,但赋予作为受益人的旅游者直接请求权。前者适用我国《合同法》有关间接代理的条款,认定单位不是当事人,只是旅游者的代理人;后者建议完善《合同法》有关利他合同的规定,立法确认旅游者作为受益人得就其损害向旅行社提出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12.
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蒋宁 《旅游学刊》2000,15(6):61-63
自1979年以来,我国旅游客运索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至目前的近300条,全国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都建有或正在修建索道,为促进景区交通运输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并非各方面人士都认同旅游索道这一新生事物。针对不断传出的反对者的批驳声,本人谨以山东泰山旅游索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实践对反对意见中的几点误区加以分析,以阐述旅游客运索道在风景名胜区内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才 《旅游学刊》2004,19(6):15-19
本文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学科的这些属性的确定。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旅游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倩  楼嘉军 《旅游学刊》2006,21(1):40-43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断递增,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翔实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市民在休闲方式选择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偏好进行了分析,并对由此形成的市民休闲方式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旅游区(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辉  厉新建  秦宇 《旅游学刊》2001,16(6):34-39
在简要回顾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旅游业发展态势与旅游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重点分析,指出了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旅游区(点)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餐饮企业菜肴质量管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菜肴的质量控制流程的各个环节,即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加工→烹调→装盘→上桌来探讨如何管理好企业的菜肴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信息时代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选择适合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考试方式几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力争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梁明珠 《旅游学刊》2004,19(6):69-72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开发新趋势。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一方面.旅游的扶贫效应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农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的不协调。本文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ies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eople and place is cruc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We trouble front and backstage distinctions to examine how destinations are framed and critically explore the power of the imaginary in shaping how individuals apprehend and in turn create social worlds. Comb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stakeholder interviews, we scrutinise an influential television travel documentary as an instrument of cultural pedagogy, which recycles, recreates and re-enacts the tourism imaginary. The paper's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is to show the multiple means through which travel journalism enrols tourists through imagined portrayals of people and place within globalised cultural texts by highligh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workings of power in and through a framing of Northern Nor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