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乔新生 《经贸实践》2009,(10):39-40
假如人为地限制国有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国产的保值增值,会使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重组进入世界500强,说明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脱困目标的完成,国退民进进程的放缓及局部的国进民退,触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与思考,也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产生这么广泛的争论,源于当前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梳理国进民退争论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这场金融危机以来,有一些民营企业在市场寒冬中难以抵御风险,进而濒临破产。此时,出现了多起较大的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案例,如中航集团收购东星航空。一时间,“国进民退”引发舆论热议。危机期间,发生这类现象并不奇怪,就连在私有化根深蒂固的美国,不也出现了国家收购商业银行“有毒资产”的国有化行为吗?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国有经济规模整体上较为适度,所谓的危害往往与国有经济产权性质无关。国有经济量上的变化不应成为关注焦点,相反,应该关注的是国有经济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市场规则。国有经济改革应该沿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5.
刘寅龙  程才华 《时代经贸》2013,(22):239-240
“国进民退”已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而曾经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所有制结构的民营企业正在面临无法规避的窘境,反映在并购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民企开始“皈依”国企。政策倾斜带来的融资困境,迫使他们采取种种避税手段,让很多民企经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得已而放弃来之不易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爆发性地增长的国有经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润的逆势剧增,引起了社会的普遍质疑。一场激化了各方利益的有关国进民退的论战随之打响。在归纳和综合国进民退争论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本质和前景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其中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7.
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所有制的观点,重新审视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正向相关性,进而为有进有退正名。进与退以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背景,是指国有经济在命脉领域的进与退;进退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进退的结果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进退的机制是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不能用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来解释有进有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产物,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合力所致,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双赢博弈"而非"逆市场化"。当然,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既要贯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又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骏 《发展研究》2010,(3):32-34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总体趋势是“国退民进”,近期国有经济降中趋稳。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些“国进民退”案例,各有不同的背景,应客观分析。建议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进民退"一般用于表示国有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而"国退民进"则相反,它表示民营经济在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国有经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退出和缩小。从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后,  相似文献   

11.
对“国进民退”争论的深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现状不符合,也不存在国家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的重大转变。近来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市场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优进劣退。国进民退,改革倒退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改革观的又一次交锋。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将其归结为斯大林主义的说法,在理论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作为特殊种类的企业,它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追求目标的特性有着显著不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应客观地以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和生产力提高为标准,根据国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承担的任务、目标,在不同的领域根据企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改造。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相继出台了许多剌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又一次受到关注。中国真的存在国进民退吗?其表象和症结是什么?国进民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显然,国进民退是确实存在的,它的症结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在于国有企业与行政权力相结合形成行政垄断。国进民退与发展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会使市场效率受到损失,所以,面对国进民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调整国有经济的发展思路,强化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改善国民福利;缩小国有经济覆盖范围,切断国有企业的行政权力来源,减少行政垄断,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力促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扶持力度大大加强,国有企业已不可置疑地成为主导,在国企快速发展的的同时,市场环境没有向公平竞争的方面发展,民企的生存环境有的还出现倒退现象,如果持久化发展,这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相似文献   

15.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包括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仍然对国有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困惑。为澄清对国有经济的模糊认识,笔者通过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及国进民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决定了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将国有经济全部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实行私有化。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发展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决定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转变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进程中,国有经济的进与退要由国有经济的功能决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进民退”成了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少人在谈论这个话题时,多谈一些表层现象,如山西和其他一些省份的民营煤矿被政府或国有企业收购兼并,一些国有钢铁公司兼并了民营钢铁公司,中粮参股了蒙牛集团,以及一些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参股并购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持续了近30年,现已到了调整的关键期,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代价较沉重.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同时考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要同时考量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让国民增强幸福感.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2004,(11):1-1
<正>在舆论界弥漫郎咸平硝烟之际,一个重要的经济生活现象却很少引人注意。8月28日,深圳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鼓吹“新公私合营”论,他针对“外资、民营资本、国有资本,谁将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话题,提出“看上去最不像个东西的东西将是最好的东西”的观点,他认为,单纯以所有制来判断企业效率高低不一定准确,而新形势下的“公私合营”方式,恰恰可能获得出其不意的高效资源配置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利益与国有企业的“进与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进民退问题,从实证角度考察当前国有/民营企业总体情况与产业分布现状,认为当前我国不存在整体性国进民退趋势,但数量—产值相对情况来看行业差异性较明显,在基础类和资源类的一些行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的国进民退现象和案例。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该是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特殊企业,国有企业伴随着国家战略而进行进、退调整是符合国家利益导向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黎杰生 《时代经贸》2014,(4):213-214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从上海开埠到成为完全的金融中心不到百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如此的成就,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对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研究始于8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出了大量的成果。本文对自80年代以来对上海金融中心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