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曼 《经济导刊》1998,(6):67-70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重组上市已是国企改革一条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我国的国有企业重组上市主要有4种模式:整体重组上市、分拆重组上市、聚合重组上市和买壳上市。其中,整体重组上市和分拆重组上市是较为基础的“造壳”上市模式,早期的国有企业上...  相似文献   

2.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途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管理层明确表示支持国有银行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上市步伐。上市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需要,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育成熟也有促进作用,但上市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对于上市途径,主要有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经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应选择整体上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上市前和上市后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前和上市后,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上市后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上市前。通过进一步检验现金持有量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后发现,导致企业上市后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原因在于,企业上市后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而不是企业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上市选择判断与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企上市的现状描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有的企业已从初期的小企业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上市公司。上市融资让不少民营企业尝到了甜头,于是众多的民营企业把上市定为其奋斗目标,导致这样的现状:①上市需求大于上市供给。我国的证券市场表现为上市需求远远大于上市供给,股权融资成为当今企业融资的首选和普通选择方式。上市的供给和市场容量绝对不平衡,国家不得不对上市实行计划额度控制,股权融资市场出现了在国家额度分配下的“虚幻均衡”。②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良莠不齐。如果把民营企业入主的上市公司分成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两种情况来分析,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平均每股收益、  相似文献   

5.
刘景德 《资本市场》2006,(11):49-50
券商上市近期成为众人瞩目的热门话题,从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成功上市,到一批券商纷纷策划借壳上市;从证券业协会在北京召开券商上市问题专题研讨会,到各家媒体连篇累牍刊登有关券商上市的各类文章;从过去对券商上市存在认识误区,到现在管理层、券商逐渐对券商上市形成共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券商上市已经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众多券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些券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的准备工作。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券商上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不讨论券商上市的标准及方式,只是重点分析券商上市时机的选择。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企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要促使其真正转机换制,重组上市是一条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我国的企业重组上市主要有四种模式:整体重组上市。分拆重组上市、聚合重组上市和买壳上市。其中,整体重组上市和分拆重组上市是较为基础的“造壳”上市模式,而聚合重组上市和买壳上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壳”上市模式。一、整体重组上市整体重组上市是较为简单的重组上市模式,指将被改组企业的全部资产投入到股份有限公司(原续整体重组)或吸收其它权益作为共同发起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整体重组),然后以之为股本,再增资扩股,…  相似文献   

7.
对整体上市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体上市”是相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股权分置改革后整体上市将积极推进。本文着重论述整体上市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期对整体上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国外证券交易所跨境上市标准的了解有利于国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决策的制定,文章对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联系紧密的6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企业可以根据其行业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交易所上市板块,然后基于自身盈利能力与规模特征选择适用差异化的上市标准。  相似文献   

9.
民办教育培训企业境外上市境内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6月东方纪元在新加坡自动报价市场上市至今,我国共计12家知名度高、业绩优异的民办教育培训企业相继在境外上市。然而,当前尚无一家此类企业境内上市,实在令人扼腕。其原因主要是民办教育机构身份、难以达到境内上市的盈利要求。而新东方赴美上市产生巨大示范效应表明,国内产业政策和金融资源配置,不利于民办教育培训企业在境内上市。该文从如何促进民办教育培训企业境内上市的角度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股市的承受能力,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等多方面出发,对整体上市、分拆上市、联合上市、买壳上市上上市模式作了细致的利弊分析,认为机构分拆上市是目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最佳方案,而买壳上市也是一个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仅有2010年上市的沪深300指数期货、2013年上市的5年期国债期货,以及2014年有望上市的个股期权。但我国金融衍生品一经推出便成为全球各大交易所激烈争夺的焦点。目前,已有多家境外交易所表示计划交叉上市中国概念产品,并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签署了框架性协议。所以,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金融衍生品上市伊始便面临着交叉上市的考验。本文讨论了金融衍生品交叉上市对于境内市场的影响,旨在为我国金融衍生品交叉上市的政策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俊宇 《新经济》2011,(6):70-71
虽然近期出现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潮,但是也有不少已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频遭卖空或停牌处理,这让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多了一层顾虑。最近几个月赴美上市热闹非凡,奇虎360、人人网、世纪佳缘等相继成功赴美上市。这些企业  相似文献   

13.
A+H股交叉上市后公司业绩走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所有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验证研究交叉上市后公司业绩的走势,研究结论为: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业绩只在上市后两年显著高于单纯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其后没有显著区别;对公司自身而言,业绩仅在上市当年比上市前年有显著提升,再之后的几年较上市前都没有显著变化。说明A+H股交叉上市给公司带来的仅仅是短期的业绩提升,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其业绩表现为先强后弱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秦琼  窦义粟 《经济论坛》2007,(22):104-105
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上市的实践.截至2007年6月20日,我国已有10家上市商业银行.从我国上市银行上市前后的发展变化来看,在上市前后,各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这些上市银行上市后的发展动态,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上市财险公司的承保过程隐含着诸多风险,给上市财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本文以美国20家上市财险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承保业务波动风险和承保业绩波动风险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上市财险公司的承保风险,阐述了研究美国上市财险公司承保风险对我国上市财险公司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企业上市的角度对我国当前政府与企业的边界进行剖析。利用2004-2011年向证监会申请上市的846家企业其所属162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政治因素与企业上市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企业上市对地方政府政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出台的上市扶持政策对企业成功上市具有积极影响;然而,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关联对企业上市都无显著作用。上述结果意味着,在我国非竞争性金融体系下,企业上市行为介于非市场化与市场化之间。因此,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边界是转变政府职能与金融改革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苏辉 《新经济》2011,(3):70-71
2010年中国企业纷纷赴美上市成功,这给想去国外上市的国内企业带来了无限遐想。但是,在纽交所成功上市的当当网CEO李国庆与“大摩女”舌战之后,国内企业对海外上市多了一层忧虑,这层忧虑主要是缘于帮助其上市的投行。  相似文献   

18.
《财经文摘》2010,(6):86-87
泰景科技上市的失败实际是上市地点的失败,相比于纳斯达克,中国大陆更适合半导体企业上市。  相似文献   

19.
许金峰 《经济》2007,(11):30-31
在当前证券市场上,"整体上市"正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焦点.所谓"整体上市"即一家公司将其主要资产和业务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进行上市的做法,这里的"整体"相对于"分拆上市"中的"分拆"而言,并不意味着公司所有资产都上市才叫整体上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1996~2001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民营企业在上市前后2年的绩效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上市后收益指标、实际销售、财务状况都有明显提高,只有收益率指标有所降低.此外,通过对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两种上市方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民营企业IPO上市的绩效略优于买壳上市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后融资环境变得更为有利.这与企业的民营性质和中国的政策环境是有关系的.因此我们认为民营企业上市效应是积极的,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