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积极进展,承包地确权基本完成并开始“三权分置”,征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乡土地制度并轨,城市土地市场效率提升,“三规合一”稳步推进。但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土地市场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诸如市场机制不完备、土地税制扭曲、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继续推进三权分置与农地整理,集体土地渐进式进入住宅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与土地税收体系,促进土地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市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发展农用地市场的基本思路是:一级实行“两类土地,两类供给主体”的模式,即耕地的一级市场是农户与农户及其他主体之间的耕地使用权交易行为,非耕地农地资源的供给主体是农村社区集体组织,需求主体包括社区内农户和单位,以及社区外的农户和单位;二级市场要以非耕地农地市场先行发展。农村非农用地要采取“两个区域,两种入市方式”的办法:在城镇、城市规划区和成片开发中、集体土地转为非农地,应当征收为国有;在城市  相似文献   

3.
农地入市流转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系统阐述了农地流转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土地征用而言,农地入市流转能够更好地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如果缺乏制度保障,就有可能扭曲资源配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农地入市流转的配套立法、深化集体土地产权变革、明确产权主体及权能、培育农地市场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地入市的障碍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地入市存在土地权属关系不清晰、农村土地市场缺失、农地入市监管体系不健全、农村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出让土地意愿不强等障碍,而挂牌出让农地使用权、推行农地租赁制度、试行农地入股制度为我国农地入市提供了有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 《经济与管理》2004,18(12):63-64
要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应重新构建中国的农地制度。土地股份制应是完善农地制度的一项创新 ,是解决土地流转的有效方法 ,很可能成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6.
谢群松 《经济学》2003,2(4):875-892
关于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二:其一是“取消论”;其二是“改革论”。本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增值税改造成专门应对土地投机的“相机抉择”工具。为证明上述看法,本集中考察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述评土地增值税的税制要素;二是论证土地增值税打击土地投机的效应;三是比较土地增值税与其他土地政策的功能;四是论述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7.
物权是直接支配物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农地使用权”是对目前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直接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权利的规定过于单一,对土地权权利的合理流转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应在农业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并充实和完善农地使用权的具体内容。以他物权自由流通为理论基础,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地使用权进入流通领域,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与此相适应,还应完善土地所有权制度,建立健全更严格的土地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8.
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在考察中国农地非农化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市场结构及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中国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及其价格扭曲是农地过度非农化的原因。形成这种土地市场结构的深层原因则是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和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我们运用苏南G市的数据对土地市场发育、土地产权和土地管理体制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推理。  相似文献   

9.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23):F0002-F0002
尽管《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至今尚未得到圆务院的批准,但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新秩序”已经基本建立。征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将构成未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论土地社会保障职能及对农地流转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慧蓉  钟涨宝 《经济师》2005,(3):265-266
土地承担了农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功能 ,当今我国实行了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产权 +平均分配的土地使用权”的农地制度。这种农地制度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制度层面和农民的心理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都不利于农地流转 ,导致无法建立高层次、大规模、市场化的农地流转机制。因此 ,必须积极而稳妥地改革农村现行保障制度 ,使农民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 ,从而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维持农地产权集体所有是当前中国的现实选择。但是.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如果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突破“农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一偏好或认识,那时,中国并非没有实行土地私有制或者是类似于英国那种“保守”的土地私有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减弱了农地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在二战后的东亚,彻底的农地改革与适宜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并保持了小农结构。而拉美滞后农地改革,使社会资源没能有效参与工业化,并间接促进了错误的发展战略。中国的情形与当年东亚接近。有理由相信,即使实行更为激进的土地流转改革,也不会出现类似于拉美的土地过度集中。  相似文献   

13.
杜明义 《发展研究》2013,(11):95-100
中国小农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形成了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赋予了农民一定土地权益.但其不利于现代社会化生产,趋于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锁定状态.土地承包制实际是传统小农农地产权制度路径的回归,其在一定产权效率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土地承包制的产权制度约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推进农地产权的资本化改革,促进农地市场化、规模化运作是农地产权现代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要推进小农农地产权制度的现代转变还须进行产权界定保护、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构建、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保体系健全等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越南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权益、土地使用、法制建设、市场服务、国家管制等方面的考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国在农地制度改革创新以及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应当始终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加强农地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构建农地运行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两会”期间,农地入市再次成为热点话题。黑龙江省安达市作为试点之一应就如何规范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合理进行农地入市进行思考与规划。安达市农地面积广阔,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工业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实行农地入市对安达市具有积极影响。基于此,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安达市实行农地入市的方式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遗址保护区控制农地流转的法律及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洁  潘秋玲  梁学成 《经济地理》2007,27(4):629-633
通过分析大遗址保护区农地流转的法律和现实条件,认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大遗址保护区内农地流转将不可避免,提出大遗址保护区控制农地流转的有效管制方法——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配置保护区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商鞅变法之后使土地产权向单级所有制过渡,并首次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产权①,但对土地的兼并有严格限制,其私有产权呈现不完整性。土地产权沿着“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发展轨迹推进了农地制度的变迁。在中国传统社会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中,学者们认为:②中国传统社会的资源禀赋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与人地比例的日趋紧张,因此以精细的养地措施为基础的精耕细作技术将成为中国理性的技术选择,而推广普及精耕细作就必须保证农户拥有土地长期的使用权与收益权。中国传统社会产权制度与技术制度互动演进的…  相似文献   

18.
台湾农地改革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过“三农”问题。本文借鉴台湾农地改革的一些经验,认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落后,而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小规模经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地非农利用仅规定了"征收"这唯一合法路径,以土地用途变更为本质的农地非农利用,异化为土地所有权的强制性变更。学界和实务界对如何改革征收式农地为非农利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应当将征收限制于纯粹的公益性项目,并对征收审批程序进行改革,实现"先补后占"和农用地转用的独立审批;提高征收补偿标准,实现征收补偿安置的多元化。同时,引入市场化路径解决经营性建设用地,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路径是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市场化路径。从而形成征收和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二元化的农地非农利用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比较国内外农地流转,中国农地流转率偏低,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有效土地市场的建立,土地租赁市场已经成为农地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农地市场的发育不仅取决于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制度环境、经济环境、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也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实行农地制度创新,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金融与保险市场,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育中国土地市场,推动农地流转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