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地征地制度改革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地方政府通过70%到80%两个比例明确土地补偿费在集体与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极大地制约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再度面临改革创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农民有职业和身份两个层次上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身份上的农民概念和职业上的农民概念在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失地农民开始出现。在经济现实与制度跟进不对称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研究表明,土地产权模糊、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以及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混乱等是造成失地农民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失地农民被边缘化了。为此,改革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征地补偿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安置过程中,政府应成为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角色.目前政府单方面主导着失地农民的治理机制,失地农民和政府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和参与关系.我国现行征地法律依据相互矛盾,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方式不合理.应该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实行征地听证会制度和仲裁制度,设立土地增值分成制度和征地申诉制度,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完善社区治理,重塑失地农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增强财力的重要来源,与土地财政相伴的是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行为。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那么,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偿是否带动预算内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呢?文章在模型估计及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存在补给效应,即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对"土地换保障"的硬性规定势必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征地制度实现了政府对农转非市场的垄断,这一制度造成了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变农村土地农转非的方式,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则是人心所向。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依靠征地获取巨额的差价,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柱。因此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财政的行为必然成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一大阻碍因素。本文根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以及行为特征,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出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征地模式成为地方政府的占优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促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普遍认为“土地财政”的危害性极大,应该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强制性降温。“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观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此种行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实在不可小视。本文拟对“土地财政”的八个方面的危害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型的征地制度和政策都规定,政府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负有主要责任。然而,现行财政体制和晋升锦标赛的政府管理模式使得地方政府既没有充足的财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为失地农民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难以平息且极易反复。要构建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治理机制,必须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并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村新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合理、规范、多元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下,征地成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制约,各类占地主体往往通过不规范行为征地。同时,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因追求私利而不能成为失地农民利益的称职代表。失地农民居于弱势地位,不能有效地保护其应得利益。而肩负行政救济职责的信访部门却因权威和能力不足难以维护失地农民利益。化解这些矛盾的基本思路在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进而通过对策组合实现农民正当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针对改进后的"嘉兴模式"存在着保障标准偏低、保障项目较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安置模式单一及土地补偿费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提出政府在树立"大保障"理念的同时,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及创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大市场化供地力度、适当引进其他安置模式,严格土地补偿费管理,以确保"嘉兴模式"在今后的安置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是指"种田无地,投资无钱,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四无"状态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问题排在首位,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使失地农民享有应得利益;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耕地被大量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凸显,其原因在于: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不够科学合理,价格偏低;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现有政策、法律的缺位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对此,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合理补偿失地农民,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但从农民实际情况来看,被征地农民在失地后容易陷入“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保障无力”的境地,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冲突不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基于土地补偿问题的实证调研结论,在失地农民补偿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失地的经济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完善农民失地经济补偿体系的解决方案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土地征用不可避免。法律对征地行为做了明确规定,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征地行为,但是在政策执行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及相关利益集团的不正当征地行为导致农民上访增加,被征地地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找出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对征地工作的顺行和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南省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失地农民的深入调查,基于564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满意程度及对征地后生活改善预期、征用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农户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是否有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对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此建议:应当建立多元化征地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标准;加速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失地农民无后顾之忧;完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与创业帮扶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省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征用了农民的土地,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之所以出现大量失地农民的原因,是多种制度、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立法,改进征地补偿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形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用土地的增加导致大量失地农民产生,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村集体所有权虚置等原因,土地价值被严重低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征地安置补偿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问题产生的背景,说明征地安置补偿对于农民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引入一个四方博弈模型,运用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征地制度失效的根本原因,讨论分析了现行征地安置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最后,对我国现行征地安置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于公共利益或商业利益的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征地过程中,农民非但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成果,反而成了利益的受损者。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从立法上确认公平补偿原则,明确农民是唯一的补偿对象,以市场机制确定征地补偿价格。同时,还要完善土地征收中的司法救济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雒多的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导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一些地方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使处于新的生存环境的农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是一个事关我国城市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为此,就农村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发展引起了土地经济价值的变化,这种变化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触发了居民的土地维权意识,从而将会推动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通过一个模型对土地使用中的经济行为,以及征地拆迁与财政创收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要解决土地纠纷,必须从土地产权人手,明确农民和住户的土地专有权,容许土地转让。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深化税收制度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而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机制,解决政府与民争利现象的产生,实现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土地征收决策动态最优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财政收入分权还是财政支出分权,其对土地征收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十分稳健;财政压力在土地征收的决定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政府的征地行为与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