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贸》2004,(12):81-81
公元1405年,明朝官吏郑和作为和平友谊的使者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前后出使七次到达30多个国家,大大发展了中国与这些匡家的联系和经贸往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促进对外交流和发展经贸关系:经国家新闻主管单位同意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绘画书法摄影国际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明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和沿海国家的海上交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使团与海上各国的文化传播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技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论述郑和下西洋对海上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钢 《港口经济》2005,(1):38-41
历史上,福建一度是蜚声中外的国际性港口大省和航运强省。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港,而且是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东方第一大港、世界第二大港。福建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最重要集结地,福建港口在郑和航海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明代中叶以后的几百年来  相似文献   

4.
黄新亚 《中国经贸》2005,(11):82-83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在数十国建立起以中国商品为中心的海外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海外华人社会的巨大支持。这个海外华人社会在明清以前并不为中国统治者所知,直到郑和船队抵达南洋,中国社会各界才逐渐了解到它对于中国对外经贸事业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海外华人社会,就不会有郑和下西洋的千秋功业。  相似文献   

5.
600年前,一桩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发生了——郑和七下西洋。七下西洋的始发地,就是今天江苏太仓的刘家港。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2004,(10):88-88
公元1405年,明成祖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前后出使七次,到达30多个国家.大大发展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和经贸往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加强航海知识和海洋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意,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摄影、绘画书法国际大赛”具体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融入WTO的中国,唯有竞技潜能,方可存续根和认同。在15世纪,中国人曾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明朝政府的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了时代的奇迹。这七次壮举曾被认为是中国寻求世界范围承认的努力。而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公元1842年8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太仓市浏河刘家港--太仓港是明代郑和船队出海的集结起锚地.600年前,郑和每次下西洋前,都要把浏河天妃宫修葺一新,"舣舟寺下",祭祀妈祖.浏河天妃宫作为江南地区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妈祖庙和郑和下西洋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如今已成为太仓旅游人气最旺的景点.  相似文献   

9.
冰心的故乡     
在冰心的故乡——长乐,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在我心里滋长着,面对风景秀丽的郑和纪念馆,冰心故乡和郑振铎的故居,耳闻民间“卖花作家”的故事,处处洋溢着浓重的文化气息,给人一种浪漫、清新和悠远的感觉。 冰心热爱大海,她家乡的海给人一种浩大的感觉,遥想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那一种气势与壮举,令长乐人睁眼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长乐;而今,冰心又以她清新、温柔、敦厚的文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有一幅古城堡(耶稣堡)的照片。文字说明的内容是据《郑和船队》一书写的,说郑和曾到达东非慢八撒(今译蒙巴萨)。图中的古堡现为蒙巴萨历史博物馆。我在儿时就曾听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明初的中国正值从封建社会的巅峰滑落之际,科技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依然处在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路是有大量中国商人参加的、与东南亚和南亚土著居民关系极其密切的、对世界古代社会影响巨大的文化汇集之所。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中国明朝政府企图取代民间,直接经营海上丝路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高峰 《东北之窗》2013,(10):13-15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600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60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画展上,画家章震宇的作品《郑和下西洋》成为观者瞩目的焦点,画中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个庞大的船队正靠向目标的彼岸,画面构图大胆,笔墨灵动,不失为一幅气势磅礴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是有大量中国商人参加的、与东南亚和南亚土著居民关系极其密切的,对世界古代社会影响巨大的文化汇集之所。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中国明朝政府企图取代民间.直接经营海上丝路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间的改革开放与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异曲同工。30年来,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更加包容的态度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重温历史,追寻印像中的宁波。静听30年的动静起伏,静观30年的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16.
肇始于15世纪的东西方大航海与中西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历史进程有内在联系。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化之路由大航海开启,西方国家通过海上扩张与殖民征服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其间充斥着战争、殖民与掠夺;而我国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和平基因的最集中体现,正是基于自身的历史和国情,中国的现代化选择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东西方大航海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深刻影响并奠定东西方在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差序格局中的坐标与地位。现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运动导致传统中国在近代脱离渐进累积的既定轨道,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急遽挑战下开始现代化的尝试。近代以来,中国不同社会力量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两个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史为鉴,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模式的突出特征,建设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和平海权的新型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吴思 《走向世界》2012,(6):100-101
"海燕无家苦,争衔小白鱼.却供人采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齑美,巢营玉垒虚.大官求远物,早献上林书."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所作的《燕窝》一诗是最早描写燕窝这一食材的诗.这40个字,将燕窝这一食材的不易取得和珍贵之处描写得淋漓尽致. 古为皇家物,今上万家桌 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不仅宣扬了明朝国威,还给明成祖带回了众多前所未见的各国"贡品","燕窝"便是其中之一.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遇险,偶然停泊荒岛以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为生,不曾想,"燕窝"乃食物中极品,遂献明成祖.从此,"燕窝"便成为"非皇亲国戚不得而知"的皇家圣品,使得"燕窝"当之无愧为"首席贡品".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国际大赛”征稿活动圆满完成。3300余幅作品凝聚着海内外爱国人士对伟大航海家、和平使者郑和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2005,(7):2-5
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先河,做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这18幅连环画集中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动人场面,刘重日文,金刚山、王铁成、郭军琪画《中国经贸》杂志社策划。  相似文献   

20.
远航之迷     
600年后重新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一件密切联系现实需要的史学研究工作。因为郑和所开辟的航线,不仅是沟通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地域。而且是实现了以贸易为首要目标的文化交流。只有当我们汲取无数经验教训。确立了坚持市场经济观念.并且不断接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一体化目标.才能够体会到郑和所开辟的事业.实在具有“无以过之”的价值。为在今后发展中国经贸事业的工作中继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特邀丝路文化专家黄新亚先生围绕郑和下西洋问题作系列专论,更希望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一历史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