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28):71-73
昆明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要塞,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同时,昆明也是我国西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国家一级口岸城市,全面建设昆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的重要支撑,也是发挥"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文章将结合昆明"一带一路"的发展大环境研究BRT系统发展现状,从影响BRT系统效益的技术要素入手,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促进BRT系统的优化发展,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城市交通事业,特别是要大力推进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文章以此为背景,对BRT系统在昆明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昆明市BRT系统的建设建议,在推进昆明城区BRT系统的应用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导刊》2012,(1):70-73
为什么BRT在中国非常有用?首先,中国城市增长得非常快,BRT的建造和运作成本(比轨道交通)便宜十到五十倍,据统计,426公里的BRT快速公交的造价相当于建40公里的轻轨、14公里的高架铁道、7公里的地铁。这对城市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张珍 《价值工程》2010,29(27):252-252
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融合了先进的公交技术、公交运营新观念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提供先进的运输服务,相当于快速轻轨运输系统。本文从合肥市应用BRT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该系统的换乘架构进行设计分析,为更好的BRT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22):174-177
日益显著的交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优先发展大容量、轻污染的公共交通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城市交通发展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快速公交(BRT)和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备受关注的两种绿色低碳交通工具,由于其功能上的相似性,在具体选用时常存在争议。本文以曲靖市为例,首先对其公交运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城市快速公交和有轨电车的思路,进一步使用SWOT的分析方法针对运能需求、环境需求、道路资源、运营体系等诸多方面对两种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轨电车可以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中长距离的出行需求,并具有改建为轻轨的发展潜能,适用于搭建曲靖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通道;BRT则更适用于加密线网,与现代有轨电车线网共同形成曲靖市公共交通线网主框架。该观点打破目前城市在改善公共交通环境时一味青睐地铁、轻轨的惯性思维,为相关规划者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导刊》2015,(Z1):53
广州,2015年1月23日BRT会怎么样影响城市的发展?首先,BRT可以适应不同等级的城市。如老挝万象BRT项目,少于100万人口;宜昌约300万人口;广州是超过500万人口。那为什么要使用BRT呢?因为路边的公交专用道是没有任何用的,平常基本被其他车辆所占满的,如广州的环市路、东风路,在路边的公交专用道的速度是12公里每小时。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6):23-25
城市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向外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2016年年底,作为武汉市雄楚大道改造工程之一的雄楚大道BRT快速公交正式投入运营。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评价因子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武汉市雄楚大道BRT的运营状况进行评价,发现其在运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各类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安全事故频发、重发,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脆弱性是突发事故灾难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作为开放性的动态复杂巨系统,系统脆弱性特征明显。从系统脆弱性理论出发,对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内部不稳定性、高度敏感性及难以复原性等进行分析,针对系统的公共特征、变化特征及封闭特征提出加强内部稳定性、减少外部干扰、针对重点人群进行防范等安全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快速运输系统CRT(City Rapid Transit)的思路来自近年来快速公交系统BRT(Bus Rapid Transit)的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运输模式,文章对南宁外环高速公路与南宁绕城高速公路构建CRT系统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为提升环城高速公路的效能,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一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怎样的大众交通可以支持中国城市开发?我们有一个新的选择,从2010年起我们已经进入了广州,主要为了解决大家对交通的需求,那就是建BRT。  相似文献   

11.
钟映竑  陈丽  谭天赞  邓振坤  陈莹  唐彬 《价值工程》2012,31(15):202-204
车辆的发车频率是影响快速公交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文章以Arena10.0为平台,建立普通车型和长车型的仿真模型,通过系统仿真,优化发车频率。实验表明,长车型和普通车型的最佳发车频率分别为2.6分钟/辆和2分钟/辆。该建模方法和结论对BRT系统运行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关系人们幸福、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中,交通对所有这些方面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国高密度的城市中,增加汽车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迅速而猛烈的。这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和伤亡、噪音、压力、以及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汽车尾气排放。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方法,可持续城市交通应关注大部分中国居民步行、汽车和使用公共交通的需求,而这些出行方式也往往是在城市和交通规划中被忽略的。这种挑战是难以应对的。截至2025年,中国将有219个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在这些快速扩张和密集化  相似文献   

13.
梁杰 《价值工程》2011,30(36):117-118
班车的发车频率对服务水平及成本控制都起着重要作用。发车频率低,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不能满足乘客需求,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发车频率高,虽然给乘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但是却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本文将在陈文进《大众运输路线服务模式构建之研究》中提出的基于成本的公交班车派发频率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因素的考虑对模型进行完善。再次本文将以LINGO为工具对模型进行简单求解,并将模型应用于广州快速公交对广州BRT的发车频率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厦门BRT停车场桥由于使用功能上的特殊要求,使得桥梁的纵坡大、平曲线半径小,又要考虑桥梁与建筑结构的结合方式。因此,在设计中采用墩梁固结,设置悬臂梁、牛腿等特殊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5.
In 2006, bus rapid transit (BRT) swept across South African cities. Within three years of learning of the Bogotá model of BRT, Johannesburg's Rea Vaya opened, followed shortly by Cape Town's MyCiTi, while several other cities are at various stages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circulation of BRT across the South African urban context to expose the multiple and varied temporalities through which BRT came to appear as the only available solution. These earlier encounters, which include the first published discussion of BRT in South Africa in a 1973 conference report, study visits to Curitiba in the 1990s and a failed attempt to implement a Bogotá‐style BRT system in Cape Town in 2003, were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a fertile ground for later adoption practices. While it may appear as if circulated policies shorten the gestation time from policy introduction to policy adoption, these repeated attempts to implement circulated innovations ensure that the turnover only seems accelerated. This article unravels the story of BRT adoption, dep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f the policy circulation process as a rapid phenomenon, instead demonstrating that it is gradual, repetitive and at times delay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