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区域贫困识别一直是贫困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县域贫困度进行等级划分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可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扶贫开发的优先顺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维度,构建县域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各个县域综合得分,用以测度各县域贫困程度;运用ArcGIS的制图功能,呈现县域贫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借以分析县域贫困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县域贫困度等级。[结果](1)贵州省66个贫困县中,综合得分最高的威宁县贫困度最大,综合得分最低的铜仁市碧江区贫困度最轻;(2)县域贫困度可划分为极重度贫困、重度贫困、中度贫困、轻度贫困及轻微贫困5个等级;(3)县域贫困度与区域地貌类型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极重度贫困县及重度贫困县大多分布在省际边界地区。[结论]贵州省县域贫困程度差异较大;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如地貌是贵州县域致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平均纯收入为指标,用比例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测度兵团13个师部,结果显示兵团的贫困程度较深,且贫富差距大。根据测度结果针对各贫困团场的贫困原因提出加大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强对贫困团场的教育支持力度,增强民族文化融合,有侧重地调整团场经济结构和做好扶贫开发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孙才志  董璐  韩琴 《水利经济》2015,33(1):37-43
农村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瓶颈问题。在对农村水资源援助战略进行概念界定的条件下,从农村水资源供需矛盾、农村水环境恶化、水利基建资金投入不足、小型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急需改革和农村基层人才科技投入不足5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水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基于突出用水效率,坚持用水公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力求援助战略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构建了农村水资源援助战略体系,主要涵盖了农村水资源统一管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建资金供给、农村水资源经济补偿、农村水资源配置管理和农村水资源法律保障体系6个部分,并对今后农村水资源援助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保障农村水资源的长久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西藏贫困的脆弱性和多维性*——以昌都、日喀则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贫困是伴随人类发展社会进程所出现的世界性问题,农村贫困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定量评估农村贫困的多维性和脆弱性特征,不仅有助于理解贫困本身的复杂性,而且能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对策提供有力支持。[方法]以西藏典型贫困区昌都和日喀则为例,采用入户调查方法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对贫困户多维性和脆弱性进行定量测度和评价。[结果]研究区贫困类型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本缺乏型、基础设施缺乏型、金融资本—基础设施兼缺型、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兼缺型、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兼缺型、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缺乏型、生计途径缺乏型; 研究样本脆弱性指数最大值为097,最小值为-023,平均值为036,不同家庭结构和生计策略下贫困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不同家庭结构下影响贫困脆弱性的最显著因素是家庭收支和贷款,不同生计策略下影响贫困脆弱性的最显著因素是生计多样性、抚养比、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支; 样本户由单一维度引起的贫困现象较少,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多维贫困,生计策略以多样型生计策略为主。[结论]研究结论对理解西藏典型农村地区的贫困特征及其精准脱贫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能力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拓宽贫困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为研究区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重庆市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贫困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县域尺度上评价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能力,借助象限图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区域贫困农户生计能力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类型。[结果]研究区共有13个区县贫困农户的分项生计资源表现为缺乏状态,其中5个区县表现出多项生计资源缺乏的状态,评价结果可为今后的贫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补短板"提供导向依据; 16个区县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高,属于中度协调类型,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大致呈左偏态分布;仅3个区县的相互关系为协调发展类,其余13个为过渡类和失调衰退类,多数区县当前在处理贫困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暂无有效的双赢模式。[结论]根据贫困农户生计能力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空间分异特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提升两者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寻甸县贫困格局与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科学揭示县级区域贫困格局、分析致贫因子,可以促进县级区域性减贫战略更好地实施。方法 文章运用多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贫困格局,多维度剖析该区域致贫因素。结果 (1)寻甸县农村贫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和贫困空间效应,其贫困发生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总体上,寻甸县南部、县政府所在的街道仁德及其附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普遍较低,该县北部的联合乡、六哨乡、甸沙乡等乡镇贫困发生率居于较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乡镇的区位条件和地形条件相对较差。(2)相比2014—2016年,2017年寻甸县各乡镇(街道)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其原因主要是2017年该县对所有排查出的“问题户”进行整体性的高强度整改、使得2017年末该县多数贫困户得以脱贫。(3)空间误差模型(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的增加、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降低均可促进贫困发生率下降。结论 多数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新时期中国西南山区贫困格局、致贫因素、减贫路径及模式,亟需深入研究,这也对强化贫困地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价格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东莞市房价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依据东莞市2006年普通住宅交易均价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选用全局和局域Momn's Ⅰ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等工具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东莞市房价总体空间差异较小,房价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显著、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格局;东莞大部分普通住宅价格呈现局部空间集聚格局,也有少量存在空间异质性而呈现局部离散格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县域在空间地理形态上是城镇与乡村连接点,通过分析贵州省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对统筹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贵州省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其乡村空间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结果 从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水平的Moran象限分布来看,村落保护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乡村空间发展的高水平县域聚集在以贵阳为中心的白水河谷地区,该地区资源丰厚,利于集中发展。低值水平区聚集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和黔东南的黔南州,该地区多为山地和丘陵,城镇化发展水平低,部分县域交通条件较差,乡村贫困化呈现出东部、南部、西部高,中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 贵州省县域乡村生产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空间布局呈现较强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科学评价中国农业水环境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农业灰水足迹为视角,纳入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全面测度1997-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农业灰水足迹;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法对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以2014年为界,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整体上先增后减;分区域看,华中地区农业灰水足迹最高,西北地区最低,华东地区内部农业灰水足迹差距最大,东北地区内部差距较小;分省份看,上海和北京农业灰水足迹较低,且呈减少态势,河南和山东农业灰水足迹较高,且呈增长态势;空间特征上,中国农业灰水足迹以H—H型和L—H型集聚为主。(2)1997-2020年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最为常见的跃迁类型为Ⅳ,空间凝聚度一直保持在70.97%,表明其空间结构变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粮食产量是影响中国农业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的共同因子。结论 各地应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粮食产出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马克思的内外因理论,从内外因素整合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以2017年新疆南疆三地州的农户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A-F方法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农户在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技能培训、公共交通服务和疾病等方面贫困特征明显,面临多维贫困问题;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54.9%,多维贫困指数为23.58%。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显示,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疾病是导致农户多维贫困的主要内部原因,而公共交通服务是其主要外部原因;按是否收入贫困农户分解显示,非收入贫困农户也面临着多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究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方法 文章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使用洛伦兹曲线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33个涉及扶贫开发任务区县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度。结果 (1)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减贫具有正向带动作用,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减贫的作用逐渐减弱;(2)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一圈两翼”的特征,中心城区及周围区县为经济发展高值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和渝东北秦巴山区为经济发展低值区,贫困空间分布格局与之相反;(3)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格局,在主城都市区形成了明显的高值区,渝东北和渝东南连片特困地区形成明显的低值区;从时间序列来看,耦合协调状态整体呈现逐级正向跃迁的趋势。结论 基于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状态的空间差异性,未来应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研究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也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以重庆市1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为研究区域,系统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平均分布密度,探究境内194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发展模式主要有高科技农业园、农家乐、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其中农家乐是数目最多的类型。(2)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ANN值均小于1,说明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均呈集聚分布。(3)各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平均分布密度最高,为6115个/万km2,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均分布密度最低,仅为2709个/万km2。[结论]乡村旅游重点扶贫县中乡村旅游资源数目还比较少,各地之间存在差异,今后应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开拓发展模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测算与空间特征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清单分析法对重庆市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以及实证调研等方法,对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污染成因作测算与分析。研究尺度定位区县级空间,研究范围依从经济功能区域划分,囊括重庆市37个农业区县。重庆市平均水质污染物浓度COD为11.995mg/L,TN为2.043mg/L,TP为0.457mg/L,综合水质指数为1.989,在轻度污染范围内,非常接近中度污染。重庆主城区周围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两翼地区污染较轻。秸秆、畜禽粪便、化肥是污染的三大主源头,贡献率依次为44.65%,45.47%,7.23%。聚类分析表明永川、荣昌、铜梁、大足、长寿、璧山等区县的污染非常严重。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地表水资源总量对污染负荷指标具有强烈影响。在污染负荷空间特征分析及实证调研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空间结构进行整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数据统计法和文献查阅法对各区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乡村空间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重庆市乡村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山地类型的居民点面积占到56. 4%,丘陵面积占37. 5%,平坝所占比例为6. 1%;大渡口区和南岸区村庄密度最大,分别为0. 31个/km2和0. 39个/km2,分布密度从内而外逐渐减小;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包括地形因素、交通条件、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因素等。[结论]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特征与城乡距离有关。为了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建议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乡村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重组,为我国乡村空间结构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由此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有助于判断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构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由此探索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区域聚集在以郑州为中心的豫东北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豫南、豫西北、豫西地区。[结论]从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其主要受益于系统内的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业产业价值的全面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快速实现的有效手段,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现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水平和地理区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应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形成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区域旅游资源,进而促进其均衡发展。[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其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层析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1)重庆市都市区的最邻近指数最高为0.814,其次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0.735,城市发展新区为0.697;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0.402,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凝聚分布;(2)重庆市乡村旅游优化评价指标中旅游资源、道路设施、生态环境和综合管理的权重分别是 0.357 1 ,0.253 6,0.230 1和0.159 2,得分大于70分以上包括乡村森林覆盖率、公路的便捷性、乡村气候舒适度、保障机制、经济水平、游客容量和客源条件,其他指标得分低于70分,包括服务中心数量、乡村旅游专线、乡村空气质量、农民拥有的道路面积密度、乡村公路等级、文化价值和管理者素质,这些也是重庆市急需优化的方面。[结论]整体上重庆市乡村旅游综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应加强该方面的投入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用来表现河南省城镇化近10年状态,并通过驱动力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文章选取人均GDP、财政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各市参加医疗保险人口、天然气用气人口、各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废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量、固体废物处理量、道路清扫保洁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确定权重,测算2005~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结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高城镇化水平集中在河南省西北部地区,有向东北部发展的趋势;低水平城镇化地区集中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中等水平的城镇化地区集中在河南省周边的地级市,数量逐渐增多,且有向高等城镇化水平发展的趋势;就驱动力影响力而言,市场机制高居第一,其次是政府作用、自身发展、外商投资。[结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并受多种驱动力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