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95~2015年村级层面数据,从劳动力流动视角将村庄划分为五种类型,比较其在物资资本、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治资源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实证探讨村庄成为劳动力净流出村的原因、影响劳动力净流出比例的因素及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财力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村干部受教育程度高等因素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农产品出口贸易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区域差异,有助于把握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规律、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布局,对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方法 文章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泰尔指数探究2002-2022年我国省域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区域的差异性。结果 (1)我国总体、省域及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都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东北区域自2010年开始出口贸易规模整体增速明显低于中西部区域,位于中西部的大部分省域农产品出口贸易都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2)我国各省域农产品出口贸易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特征。相比于2002年,2022年个别省域存在跃迁,落入了“低-低、低-高”集聚区;(3)农产品出口贸易整体及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均呈扩大趋势,四大区域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最大,并呈“M”型波动趋势,区域间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缓慢收敛趋势。结论 据此,提出在全国层面上,持续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强针对性政策扶持力度;在区域层面上,根据各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现实状况、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政策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地区之间不均衡状况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存在的意义,它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反映。影响地区间劳动力价格不一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户籍壁垒政策对区域工资差异的影响、地区人均GDP水平、地区受教育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外向型经济以及FDI(外国直接投资)、所有制改革。这些影响实际劳动力价格的因素对制定政策,调节社会矛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其发展的关键.通过使用泰尔指数的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在不同尺度上的创新差异.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在大陆区域创新总体差异、东中西部之间以及东中西部内部之间创新差异不断增加,其中影响创新差异的主要是创新环境、经济水平、地...  相似文献   

5.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面临相似困境的韩国,通过新村运动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助推韩国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将韩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五个阶段,总结韩国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为:政府引导并撬动社会资本,为建设和管护提供强力资金支持;正向激励和培育农民素质相结合,畅通农民意见表达机制;设立建设管护带头人,建立村庄数据库,避免村庄代理问题等。中国村庄基础设施正处在提质增效发展阶段,应提高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村庄热心公益乡贤的带头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和提高工作透明度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全国307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得出,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达到34.30%,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东部次之且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西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西部最低。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显著性因素有人均收入、种植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机耕机播面积和地理位置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2004—2013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时空特性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3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泰尔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差异在变大;在"空间"意义上,组间差异对总差异变动的贡献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是地区差异变动上升的关键;在"动力"意义上,资本产出比和劳动人口耗水比与泰尔指数的变动是一致的,资本劳动比与泰尔指数的变动态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区域差异魏后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差异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主要是依靠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来推动的,因此,农村地区发展差异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至今为止,人们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地区差异形成...  相似文献   

9.
吴鸣然  赵敏 《水利经济》2017,35(3):63-68
首先运用SEDEA模型和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计算2010—2014年中国七大区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效率,然后使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业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间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效率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得较为平稳,在横截面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总体上,效率由高到低的区域为东北、华东、西南、中南、华南、华北、西北;在影响因素中,经济条件、产业结构和教育水平都对区域农业效率呈现正面影响,面源污染对农业效率呈现负面影响。因此,为提升区域的农业效率,政府不仅需要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而且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还要重视面源污染对农业效率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7—2016年全国29个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并将所有区域划分为4个效率梯队。构建Malmquist指数,全面分析各梯队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整体较低,但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不同梯队的效率差异较大,但受技术效率的影响差距正在不断缩减;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突显;第二梯队中多数地区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结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比例,发挥高效率地区的中心辐射作用;要突出市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差异化战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大化的产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乡村发展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从生产、生活、生态、人才和社会5个层面,分析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各地区间发展差异分析。[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发展驱动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因素进行解释,最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差异展开分析。[结果]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排名为:生产生活生态人才社会.。结合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业院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率、财政涉农贷款余额5个因素,对农业GDP增量的解释度为89.82%。并且由弹性值可知,以上5个因素每增加1%,会分别为农业GDP产值带来23.576%、10.352%、5.675%、-0.964%、2.393%的增量。除了水土流失治理率外,其他4个因素均可独立地显著影响农业GDP值。区域差异分析得: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青海乡村发展水平略高,辽宁、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西藏、新疆次之,其他地区偏低。[结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影响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GDP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区域发展差异大,各因素对区域乡村发展水平贡献不同;区域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与合理分配资金和人才资源,是缩短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耕作单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及描述性研究法,从耕作单元角度出发,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作单元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各时期地块单元与耕作单元关系,揭示我国耕作单元演变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耕作单元形成,是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除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导致的耕作单元面积较大较为集中以外,我国的耕作单元一直处于面积较小且分散存在的状态。解放初期以来,受自然条件限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耕作单元经历了面积小且分散—面积较小较分散—面积较大且较集中—面积小且分散—面积较小且较分散—面积较大且较集中的变化过程。研究结论:耕作地块是农户土地利用选择的基础单元,也是经营效率衡量的基础单位,只有了解耕作单元的演变过程,才能对规模经营实际状况进行准确评价,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三方面对2014—2020年福建省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五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 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专业户和商品猪场数量比例逐年增加,对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其提高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现代化进程。[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去西藏、宁夏)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7年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从整体层面分析,2008—2017年以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均TFP指数为0.995,年均下降0.5%,主要制约因素是技术进步缓慢,但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区域层面分析,仅有重点发展区TFP上升,其余3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除适度发展区其余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从整体层面要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规模生猪养殖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从区域层面要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实施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我国粳稻产量现阶段呈连续增长的态势,然而粳稻生产效率却存在无效率或波动剧烈的现象,研究我国的粳稻生产效率,有助于提升和稳定中国粳稻区域生产效率和水平从而间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法]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13个粳稻生产省份的生产效率,分别从时间和区域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粳稻生产技术效率在时间趋势上逐渐趋于平稳,但是在2004—2007年间存在短暂的波动;在区域上主要是西南和东北粳稻生产区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西北区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河南、湖北、宁夏3个省份出现技术无效率,但规模报酬都处于递增的状态,仍有提升生产效率的潜力,应通过减少要素投入冗余来改变其无效率状态。[结论]粳稻生产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于种子费用、农药费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冗余造成的;若将来在保持纯技术效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规模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粳稻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制定粳稻生产区域规划、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3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