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经济学兴起了非福利主义的研究浪潮。森的非福利主义的研究包括个人生活权利自由和社会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对策论框架。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表现自组织型就业导致就业渠道狭窄和流动性就业导致社会保险不足。非福利主义对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的启示是:农民工就业的权利贫困是农民工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影响农民工的幸福感和其子女的自由选择权利。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权利贫困首先是权利立法的贫困。要真正解决农民工的权利贫困,我国迫切需要完善农民工权利立法,建立一个等级有序、和谐统一的农民工权利体系。我国农民工权利立法需要明确界定农民工权利的人权性质。在立足人权规范的逻辑基础上,农民工权利立法应采用法典化模式,并须在立法理念、制度设计、立法技术、救济机制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万华  陈翥 《经济论坛》2014,(4):115-118
造成落后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社会因素。单一的财政扶贫政策难以使农村落后地区脱贫,要消除贫困必须深入分析农村贫困的成因。基于权利贫困与能力贫困,剖析了湖北省鄂东北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分析了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与阶层固化、政府信任感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缓解、消除农村贫困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消费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的贫困是中国贫困问题的核心。从1978年至2007年中国农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化来看,农村人口的总量、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第一产业的产值、以及接受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民人口比例这四方面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中国的扶贫政策应该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水平、在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时国家更多地分担其教育费用。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特征表现为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这两点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个人的粮食获取能力受到制约。市场交易、自行生产和粮食援助是个体获取粮食的三种渠道。贫困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交换权利映射"通过个体拥有的资源与交换权利集合的映射关系说明了在发展中国家因为贫困而导致的个体拥有的资源匮乏而使其处在粮食不安全集合中。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前扶贫工作的目标日渐聚焦于贫困人口本身的新形势,本文提出资源禀赋—权利体系—福利状况的分析框架,认为解决贫困问题应当从提供发展的资源基础出发,完善各种资源权利,特别是通过完善公共产品及服务夯实贫困人口发展的根本,并通过疏通三者之间的各个环节,共同构建扶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车美娟 《经济师》2006,(2):200-201
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民贫困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广大农民相对贫困的真正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所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寻求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阿玛蒂亚·森的权利交换理论揭示了贫困的根本,其原因实质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即对人们权利的剥夺。本文依据森的理论,结合中国贫困现象,论述了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权利、劳动权利以及制度灾害使基本生存权利等弱化现象,分析了森的“权利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农村贫困原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户籍制度看中国农民权利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状态常常受制于制度、自然资源状况、人口状况以及技术水平这样几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本制度应该是最重要的。基本制度说到底也是人的权利的配置状态。中国农村发展在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农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深入分析其原因,还是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存在缺陷。现行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权利还是恩赐 --从历史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立雄 《财经科学》2003,2(4):56-60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慈善团体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承担了对穷人的救助,是对穷人的施舍和恩赐。《济贪法》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开始介入社会保障,穷人开始把接受救助看成权利。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人道观被削弱了,政府更多地考虑政治,经济和道德因素,对穷人的救助附加价值取向和苛刻条件,得到救助的穷人不得不丧失尊严和人格。我国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经济和道德因素,设置不合理条件把一部分穷人排除在制度保障之外,这种做法不符合社会救助理念,与人权观念相背离,是忽视穷人权利和推卸政府责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农民合作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利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蛛网理论,从理论上重点探讨了农民合作的内在经济动因,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提高市场谈判力和减低市场经营风险是农民组织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对于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不利地位,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作用,政府应鼓励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黎明  张秀兰 《财经研究》2007,33(12):47-57
中国农村制度化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战略,其政策效应日益削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更为分散;相当数量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能力从扶贫项目中受益;现行的扶贫策略也难以有效针对疾病、教育等致贫风险。现阶段中国扶贫政策在收入救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贫困风险人群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CAS理论的视角,考虑相关数据,将对生态贫困产生影响的因素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建立中国生态贫困影响因素测度指标体系框架,并运用eviews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生态贫困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生态资本变化率对贫困变化率有着最为显著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表现为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生态资本与贫困的相关变化率为负.合理经营生态资本,促进生态资本增值有利于生态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4.
内容农民作为市场交易中的独立主体,必须依市场经济规则行事,贯彻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因其不再是宗法关系禁锢下的农民,已成为一个与其他主体平等的微观博弈主体;其人身及财产权利得到认可,并获得法律保障;在利益分配格局中,有权凭要素获得一份收益。农民拥有的农业专门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同样具有资产专用性,因此不仅要求得到平均利润并会尽力寻求准租金免遭掠夺的保护;作为农村社会活动的实践者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农民是农村相关经济制度变迁的主体。该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角色定位作了规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随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其产权制度非均衡状态越来越明显。当潜在利润大于零时,且制度变迁主体有制度变迁能力时,制度变迁将可能发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变迁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路径依赖”的约束下,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变迁更显困难。为此,需要在家族企业主、家族成员和国家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权利缺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屠国玺 《生产力研究》2006,(9):115-116,141
文章在界定与城市贫困相关的“权利”的基础上,从资源分配权、社会保障权利和就业机会三个角度分析得出,城市贫困人群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权利缺失是其贫困的根源所在;城市反贫困策略的出发点应该是赋予贫困人口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基本权利,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救助。  相似文献   

17.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果。研究表明,政府在农村教育、研发和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都可以显著地减少贫困,但其边际减贫效果是不同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合理地安排对于农村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19.
小额信贷的反锁定模型证明了小额信贷通过产业反锁定、技术反锁定和结构反锁定等三条途径克服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实现了增产又增收,降低了农民的贫困程度.利用中国1994~2004年的时间序列和2004年的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小额信贷增加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降低了贫困.最后,通过一些案例的调查数据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小额信贷具有显著的降低贫困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村贫困问题却成了这曲美好乐章里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并日益凸显,前景堪忧。这一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人为因素但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偏向的结果。为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走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自然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