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军  许秀川 《改革》2013,(8):70-77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和心理要件。构建川渝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务工农民归属感的系统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年龄与农民进城务工期间的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受教育水平、进城务工期间的工作稳定程度、务工期间城镇总体满意程度等对农民的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增强农民工归属感应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城镇化进程稳定性、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信息处理与评价能力和改善城镇务工农民的生活条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水平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标志。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十二五"期间,辽宁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积极推进全省城镇化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党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青海省平安县辖3镇5乡,各乡镇距县城都比较近,最远的乡镇洪水泉乡距县府驻地27公里。"十一五’’期间,平安县立足县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管理,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品位,推动全县城镇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可依托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讨论话题:(1)城镇化,不可盲目乱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配套设施滞后,城镇功能缺失。"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中,一些弊端也显现出来。城镇化速度要不要那么快?(2)城镇化,农民何去何从?农民进城后的保障怎么解决?目前不少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集中出现了农业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仅失地,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工作自然也难找,而城镇规模发展有限,经济结构单一,城镇功能欠缺,以至于无法形成对劳动力有效的吸引,这些问题怎样解决?(3)城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管理?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难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是农民观念的城市化,尤其是地方行政部门管理的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做?有什么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定调2010年经济工作主旋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重要举措,其中之一是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垌小城镇发展既是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将改善民生作为施政核心的结果。初秋时节,笔者走进广东省化州市中垌镇,穿梭于圩镇林立的商铺间,感受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中垌镇的城镇建设方兴未艾。"镇委书记唐凌鹏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正通过深化城镇建设,努力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打造城镇化建设品牌。"工业是推力中垌镇经济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一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卖地、盖楼、建小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成了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并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片面城镇化导致城乡脱节,以至于城乡面貌被人批评为欧洲与非洲之分;无序城镇化导致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在城镇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城乡分治思维的传统观念,"产城脱节"带来大量的"睡城"、"空城",  相似文献   

8.
刘恒 《理论观察》2011,(4):97-9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要想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需要从外延式城镇化向提高城镇产业聚集水平和人口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敛式转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安定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夯实转型跨越发展基础,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房地产业来讲,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载体,是为城镇化服务的,其发展需要与城镇化的发展相协调,互相促进,和谐共赢。城镇化的内涵及与房地产业的关系1.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一种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勇 《辽宁经济》2012,(2):34-38
辽宁城镇化发展大体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城镇化率经历过快速增长和陡然降速的极端过程。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尚不及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城镇基础建设滞后,小城镇集聚作用较弱。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是"十二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为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一种双向、复杂和动态的非线性关系。当前,二者之间存在着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土地荒废并存、城镇扩张与农村衰落并存等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强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统筹农村土地流转和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研究区域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近2/3的地级市处于拮抗阶段,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的耦合协调度在0.3到0.5之间;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和城镇化水平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过程,而是滞后或超前的发展的过程,甘肃省多数地级市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度超前于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虽然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已经谢幕,但"城镇化"(城市化)的主题依然会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及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市(镇)化在转轨转型中逐步摆脱"自我造城"的传统老路,走出一条与化解"三农"难题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城镇体系建设和城市群体整合都走在全国前面,城乡收入差距在全国相对较低。但各地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迫切要求。本文认为,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导向下,有必要遵循城镇化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应提出深化推进城镇化转型走新路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述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述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西藏城镇化囿于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聚集效益和经济辐射能力,走有西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预防生造城镇的弊端,打破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实现新转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刘海霞 《特区经济》2010,(10):207-208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长期以来,西部城镇化率和城镇现代化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缓慢、硬环境和软环境不尽人意已经成为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因此,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现代化水平;发展第二、三产业,培育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改善城镇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就成了眼下推进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