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德、艾略特等美国人的操作是《尤利西斯》成功的关键。没有美国,就没有今天的乔伊斯产业。乔伊斯的文学实验和对英帝国主义的反抗,不但可以为庞德倡导的先锋运动服务,也正好满足了美国想取代英国,成为英语世界新的领导者,以及颠覆英文学的旧秩序、重整世界文化格局的野心。美国扶持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目的,与其说是文学的,不如说是商业的。  相似文献   

2.
庞德英译《长干行》被视为创作作品而纳入美国诗歌经典系列。这首译诗被美国文学接受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独特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詹姆斯·乔伊斯代表作《尤利西斯》与《奥德赛》的故事情节、框架结构及主要人物的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谋篇布局技巧:借助古代欧洲经典文本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原同古代文明间的冲突,突出小说的反讽意义,从而深刻揭示了其鲜明的反英雄主题。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时间问题处理上,遵循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大胆地采用了以一日为框架的小说模式。展示它的手法是电影技巧“蒙太奇”及“赋格结构”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阿拉比》中乔伊斯用"精神顿悟"的手法揭示主人公的情感转变。本文基于框架理论,来讨论乔伊斯是怎样通过构建逻辑框架来揭示小说主题,从而以认知的角度为理解小说提供新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6.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神话原型的重新组合,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只是某一或某些约定俗成的神话原型的新的表述.从该理论出发解读《尤利西斯》,不难发现乔伊斯在创作时借用了“荷马史诗”的原型人物、原型结构和原型母题.此种借鉴把神话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备广泛的象征意义和获得一种借古讽今的效果,表现了生活在荒原之中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艰难寻觅.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荷马史诗《奥德赛》和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尤利西斯》就是对史诗的反讽戏仿,体现了该小说的“反英雄”特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8.
利奥波德.布卢姆是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现代主义的英雄,卑微龌龊、胆小怕事,任人欺辱,委曲求全,但同时又充满爱心,温情体贴,慷慨豁达。他是矛盾的统一体。但现代生活,不但不能化解矛盾,反而加剧了布卢姆人格的分裂。他最终只能在虚设的狂欢节中抚慰自己支离破碎、几近崩溃的自我。他通过狂欢节中变形的游戏来转换自己的身份,在千变万化中,讲述着人生的荒谬与怪诞,渴望着交流与沟通。而狂欢时的变形越精彩,现实中的布卢姆就越孤独。  相似文献   

9.
从美国当代叙事学家杰拉德.普林斯有关“潜藏叙事”理论的角度,对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进行文本解读,这部被评论界看作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实质上包含了不容忽视的后现代叙事元素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不容忽视。诗人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诗明显不符合传统译论“信”的标准。其创造性的翻译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庞德对文学翻译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