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纠纷的存在应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或制度,包括诉讼机制和非讼机制两大类。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我国诉讼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由自行协商、行政裁决、仲裁、调解等多元化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2.
司法对仲裁裁决执行的监督是国家赋予的一项特殊权利,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民事诉讼法虽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审查作了程序性的规  相似文献   

3.
《消法》的颁布实施,为消费者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各地工商部门以其为依据,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经营行为,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在消保工作中,仍有大量的民事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利用裁决手段解决消费纠纷的能力严重不足。所谓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进行的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裁决的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纠纷;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能自行…  相似文献   

4.
环境民事纠纷作为一种新型的纠纷,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需要确立相应的解决机制来解决环境民事纠纷。仲裁作为一种传统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经济、快速、方便的特点,将仲裁引入到解决环境纠纷的争端解决机制中来,构建起我国的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将大大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保证法律主体环境利益的实现,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仲裁在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日益突出,仲裁裁决的效力也变得更加重要,在这之中,存在着仲裁裁决被认定为无效的可能。根据相关规定,一旦仲裁裁决被相关机构认定为无效,那么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规定,将会直接影响民商事纠纷的解决。因此,对仲裁无效认定的了解和把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国际商事仲裁作为国际商事活动蓬勃发展的产物之一,在我国司法实践上包揽了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承认与执行问题上的半壁江山。因其在解决问题上的快速性、变通性、自治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商事争议的解决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商事仲裁制度在国际社会中的普遍应用,逐渐凸显出来我国对于仲裁制度立法上的缺陷。本文旨在针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方面的问题,从仲裁内部申报制度、我国法院对外国仲裁裁决在承认与执行方面的审查入手,寻求我国对于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方面更加快速和有效的执行落实方法,有效促进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商事活动交往。  相似文献   

7.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12315投诉台在受理和解决消费纠纷中, 只有行政调解的职权,其调解行为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均无法律约束力。 为快捷、经济、有效地解决消费纠纷,可引入已在众多行政管理领域适用 的行政裁决制度,文章对其可行性、程序设计与司法救济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是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重要手段,是柔性化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背景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结案率成为衡量仲裁机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调解结案比起仲裁裁决,更加绿色简便,不但能够很好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促进更大程度的和谐稳定。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八条调解要素。  相似文献   

9.
15、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是否可以作为权属登记的确权依据?仲裁和调解、诉讼一样,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产生纠纷的各方当事人根据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签订的协议,将争议事项交由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我国于1994年公布了《仲裁法》,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将纠纷事项交由哪一家仲裁委员会处理由当事人自己协商确定。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申请设立仲裁庭进行仲裁,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将制作调解书或根据协议结果制作裁决书;对调解不成的,由仲裁庭…  相似文献   

10.
苏同江  王学锋 《物流科技》2007,30(9):118-121
物流仲裁规则中有关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应当采用概括式,简明扼要地表述为受理一切有关物流纠纷的事宜,包括合同和非合同纠纷。临时仲裁应引入物流仲裁机构的物流仲裁规则中,使当事人选择了仲裁机构后可以适用临时仲裁方式。为避免不当的仲裁裁决,应当给予当事人申诉的权利,实行物流仲裁一裁终局与申诉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1.
行政救济具有保护公民权、监督行政权、促进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征地过程中赋予农民行政救济权利具有其效益上的合理性,对解决征地纠纷、保障农民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保障征地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当前亟需构建一个完善的土地征收行政救济体系,包括扩大对农民的救济范围及加大司法审查力度;降低农民的救济成本;构建解决征地纠纷的专门的相对独立的裁判机构;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2.
徐冉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61-61
ADR是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或机制的总称。从世界范围来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是发展趋势,行政ADR是指行政机关依职权解决特定民事纠纷或行政纠纷的活动总称。文章只讨论行政ADR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运用,并对我国行政救济领域运用多元化解决纠纷方式做了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裁决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行政裁决(以下简称拆迁纠纷裁决)是指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根据拆迁当事人的申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争议事实和相关证据,针对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因房屋拆迁发生的纠纷做出居中裁判的一种准司法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拆迁纠纷裁决是一项集行政执法、准司法行为于一体的政策性、规范性、程序性、法制性都很强的特殊工作,其目的是及时、公正地解决、处理房屋拆迁纠纷,更好地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经济》2019,(4):149-153
"非国内化"仲裁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仲裁程序和实体法法律适用的"非当地化"。通过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运用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合同条款以及善意扩大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的立法本意等措施,克服传统私法对在线仲裁最大的法律障碍——司法管辖权,凸现在线快捷、高效和成本低廉的优势,使仲裁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与选择性纠纷解决方法有效结合,优势更加突出。为了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应克服司法资源不足等困难,大力发展"互联网+司法",建立在线仲裁机制,解决社会纠纷。我国是单一的法律体系国家,实行"互联网+"的在线仲裁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一般仲裁中不存在在线仲裁形式和实体法律问题;而对于涉外仲裁,我国可以采取"WIPO"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各类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劳动仲裁是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利能否得到法律有效救济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维护劳动者的权利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我国立法状况和司法实践看,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的规定极不完善,不利于劳动者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作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一部重要立法,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设上作出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在实践中,多部门同时作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使之仲裁裁决类似于行政决定,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从而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行政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金涛 《活力》2011,(11):142-142
一、仲裁程序选择权概述 “选择权是指纠纷当事人在纠纷发生时选择利用(或者不利用)现有司法制度和其他纠纷解决方式(行政处理、仲裁、诉讼等)的权利.以及在程序运行中对行为(是否举证、和解、调解等)进行决策的权利。”本文所指仲裁程序选择权是指仲裁当事人就仲裁程序或与仲裁程序有关的事项以当事人合意形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仲裁程序正当化的情况下,要求仲裁庭依照当事人合意的仲裁程序作出裁决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恢复秩序、维护和谐人际,有助于法治文明的推进。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导致因主体德性不足而产生的民事纠纷激增,以社会稳定为政策导向的纠纷解决偏离正义恢复,必将从根本上威胁秩序,腐蚀社会正义。因此,纠纷解决中恢复正义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必须确立以正义恢复为根本,以秩序维护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民事纠纷选择是否运用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过程,也是当事人衡量诉讼成本与收益的过程。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个人的有限理性和诉讼目的的多元性导致了私人与社会的诉讼成本分歧问题屡见不鲜。从分析分歧的本质可以看到,私人和社会的成本分歧可以缓解,并不是民事纠纷解决的阻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根据我国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解决土地权属纠纷的实践,对《土地管理法》所确定的解决土地权属纠纷的三种途径(协商、行政裁决和诉讼)各自的特点及其局限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