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家庭消费是个古老的课题,自然是家庭最本原、最稳定的职能。家庭亲缘经济追求家庭幸福最大化,最终要通过家庭消费来实现。而对于家庭生产和家庭投资来说,家庭消费为其提出需要,提出目标,提供动力,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当然,家庭消费主要是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此外也包括对教育资源的消费。因此,家庭消费行为是客观的,消费数量、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取决于收入。在这里,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持久收入,都会对家庭消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家庭消费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发展消费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扬自己的专长,使人性、人格、人才得以全面升华。  相似文献   

2.
农户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活动单住,农户消费的目标是追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当前湖南农户交通消赍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前呈现出了理性消费、消费比例偏大等特征,农民的收入、农村交通的状况以及农民的消费习惯是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分位数回归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8),考察了收入差距与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显著,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的负向影响随着分位数增加逐渐减弱,但在高分位点上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上升,但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呈倒U型,即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选择另外两个收入差距指标(泰尔指数和50%富裕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分析结果与以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时一致。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位数回归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CGSS2008),考察了收入差距与家庭消费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显著,收入差距对家庭消费的负向影响随着分位数增加逐渐减弱,但在高分位点上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对家庭消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消费支出上升,但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呈倒 U 型,即家庭消费支出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先上升后下降。选择另外两个收入差距指标(泰尔指数和50%富裕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分析结果与以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时一致。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QUAIDS模型,采用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截面数据,探讨农村居民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其需求弹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结论显示,家庭规模、家庭收入对医疗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地区差异对其有负向影响;医疗服务大体上仍属于生活必需品,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将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对农户进行收入补偿,能够减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对医疗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其他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对低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消费行为一方面受过去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影响。采用2002—2015年CHIPS、CLDS和CGSS微观调查的混合数据,利用组群方法构建“伪面板”进行系统GMM估计,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消费存在对即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由于消费习惯处于从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向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没有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消费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大,表现出更强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收入、提供住房保障和职业培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加快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等促进农民工消费习惯的城镇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曾经作为家庭基本活动的家庭生产,在现代社会外移并且弱化.在家庭外部,家庭成员参加社会生产获取收入维持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在家庭内部仅保留家务劳动形式.家庭成员在获取家庭收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取之有道"的伦理原则,以保证家庭的完满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将影响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分为由家庭特征代表的“显性因素”和由市场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代表的“隐性因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2011年全国调查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测算各项影响因素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并采用Blinder-Oaxaca方法和分位数分解对城乡家庭消费差异及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家庭消费对收入的弹性明显高于城镇家庭,分位数越高,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越小;显性因素是城乡消费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对不同消费水平城乡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城乡消费差异随分位数增加而减小,隐性因素作用的减弱是差异减小的主要原因。城乡消费二元化的形成,不仅仅是家庭特征代表的显性因素(收入、养老保障、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导致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形成的隐性因素(偏好、习惯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等)也是城乡消费二元化的重要原因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以1995-2011年的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数据为样本,探讨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农村居民旅消费的关系,然后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对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财产与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最大;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双向影响关系,和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是单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启动内需新思路:转变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运用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相互制约的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市场疲软的成因,并批判"消费断层"假说的非科学性.接着重点分析我国当前的收入政策造就的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行为,认为这些家庭是我国目前启动内需的重点目标.最后提出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贷币政策、收入政策和消费政策的调整,转变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模式,以启动内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包含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开放经济NK-DSGE模型中,考察了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基准货币政策下,贸易部门积极的技术冲击对于不同类型家庭消费和实际工资具有不同的动态冲击效应,并且引起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在此基础上,政策评价的结果显示;(1)最优货币政策倾向于降低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2)严格盯住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在最大程度上导致了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恶化,盯住名义汇率的货币政策则次之;(3)盯住实际汇率的货币政策对于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与最优货币政策最为接近。因此,针对最小化货币政策分配效应所引致的不平等,货币政策应该对实际汇率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主要运用Heckman两步法研究了信贷约束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为了克服信贷约束的内生性对估计结果产生的影响,引入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估计。实证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信贷约束阻碍了家庭消费,使家庭的实际消费低于理论上的最优消费。家庭总资产、总收入、家庭规模、学历、房产数量对家庭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厌恶对家庭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那些总资产规模小、老年抚养比高、户主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状况一般的家庭受到信贷约束的概率显著提高。因此,改善金融环境和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是促进家庭消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大多数商品都是直接供家庭购买与消费的。即使是家庭个体成员的消费,也会受到家庭各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家庭特征与家庭消费行为规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消费角色对家庭消费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探讨家庭的消费行为规律,对工商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重庆统计数据,分析收入及收入结构对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层面分析,持久性收入及其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影响最显著,提高持久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支出有正的影响;从收入结构分析,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会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因此,应大力提高农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预期和边际消费倾向;同时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家庭非农业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城镇家庭住房消费的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住房消费的省际差异并不明显,但是购建房费用在10万元以上和月租房费用在200元以上的比重以沿海省份最高。相关分析还表明:住房消费和地区市场化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产值和非农就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商品住宅价格等正相关;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比重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市场化指数对住房消费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住房消费的地区差异将扩大。  相似文献   

16.
心理预期是经济活动主体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不确定因素进行的预测,心理预期影响个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而个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的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本文分析了心理预期及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心理预期理论研究,建立社会预期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信心;增加个体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共享发展成果等调适个体心理预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官诚  汤晖 《全国商情》2008,(7):138-140
心理预期是经济活动主体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不确定因素进行的预测,心理预期影响个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而个体的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行为的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本文分析了心理预期及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心理预期理论研究,建立社会预期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信心;增加个体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增幅同步,共享发展成果等调适个体心理预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应用西方微观经济学效用理论,针对当前绿色食品消费现象,及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情况下选择绿色食品或非绿色食品消费取得效用最大化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扩大绿色食品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微波蛋糕粉     
市场前景:蛋糕是一种老少皆宜、营养丰富的食品,各类蛋糕的市场销售历来都十分红火。不过,用烤箱烘制的传统蛋糕,其形状、味道固定,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烘制过程烦琐,特别是作坊式生产的卫生条件得不到保证,不符合现代人讲究卫生、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因此,利用微波蛋糕粉和微波炉自制蛋糕将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和商机。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少量从国外进口的微波蛋糕粉上市,虽然零售价高达30元/公斤,却仍受到一些中高收入家庭和年轻人的欢迎。随着微波炉在中国城乡家庭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把农村家庭获取社会救助情况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数作为因变量,分别构建二值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家庭人均纯收入显著影响家庭获取社会救助的概率,家庭人均收入越高,获取社会救助的概率越低。通过"合情合理"的村民评议获取社会救助,同时也符合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政策瞄准条件。进一步研究发现,诸如家庭资产状况、收入结构类型以及文化程度等指标,作为村民评议的关注焦点和评议依据,对家庭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因此,研究建议,在现阶段情况下,应该积极评价农村社会救助的村民评议效果,同时完善村民评议相关程序,加强评议过程管理,科学设置评议指标体系并赋予不同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