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后,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并探讨了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成因及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两国模式产业内贸易与三国模式产业内贸易,并以实证的方法对这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做一分析与比较。通过分析推导出有关这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产业内贸易的大量发生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挑战,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然而,现有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本文从新贸易理论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角度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作出理论分析,并对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发展为产业内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到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哪些影响,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G-L指数考察了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同时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产业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GDP、DIST、GDPP、DGDP、FDI,即我国与另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取决于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额。产业内贸易额与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额成正比,和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出口产品以低质量为特征,进口产品则以高质量为特征.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活动。对我国2001年至2003年产业内贸易的跨部门计量分析显示,我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我国产业内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成为了其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内贸易乃至产品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采取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按HS编码的98章产品,计算了1999~200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上分析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不断提高,我国的贸易格局开始呈现从产业间贸易逐步转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理出发利用技术转移的四个理论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产业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利用技术溢出理论分析产业内贸易对自主创新投入的溢出效应,最后从产业、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利用产业集群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企业应重视引进和消化技术,政府要制定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等建议,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六国1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月度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汇率与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关系、中国与东盟六国产业内贸易特点,并且建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汇率的VAk模型.对我国的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冲击作用和动态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无论是短期或长期.汇率升值对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不利的,但在短期内它有助于提升大多数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长期内对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冲击效应是分化的。二是汇率升值后长期内对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是一样的。三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相当微弱.工业制品反应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扩展,产业内贸易(IIT)已成为当前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现象.文章主要采用格鲁贝尔(Grubel)和劳艾德(Lloyd)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利用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具体考察我国1980~2006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已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趋势,但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发达,且开展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分布与行业结构仍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得出了我国服务部门的规模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度是影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长期内,产业内贸易指数、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部门规模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贸易依存度和服务部门规模对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有正向的影响;在短期内,贸易依存度水平和服务部门规模与长期内的均衡水平相比有所偏离,但通过误差修正项的调节可以修正这种偏离,而且短期内的偏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长期均衡趋势调整。服务贸易依存度和服务部门的规模均是引起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文首先明确了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法,并阐述了我国2004年—2013年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其次,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人均GDP、服务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述因素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程度较高,但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旅游与广告等劳动密集行业偏高,金融与保险等资本密集行业偏低,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积极发展差异产品、实施服务营销策略等措施促进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指标和产业贸易盒线对入世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动态趋势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为辅。金融危机之前,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种类数量逐渐减少,金融危机之后,该类产品种类数量略有回升。我国以较高产业间贸易为主且处于竞争劣势的20类和总贸易额减少的1类产品的相关产业面临的调整压力更大和调节成本更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基于2003~2010年我国各类纺织品的对外贸易数据对我国纺织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变动也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针对分析结果,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从多方面入手,促进我国纺织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实现我国从纺织业大国到纺织业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产业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由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须予以重视和区分.积极吸收跨国公司的水平直接投资,可推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Fukao等(2003)的模型对FDI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结果表明,在FDI成本与贸易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当两国存在资源禀赋差异时,FDI会引起两国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利用1991至2009年中韩贸易数据进行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SITC 7类机械、运输设备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而中韩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运用E-G两步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利用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加权指数,对我国1992~2010年间初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初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初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调整后的G-H-M方法,对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贸易国的15类主要贸易产业类别的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类产业上,且主要是以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球要素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从国家间贸易、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以及异质性企业的角度,对传统贸易理论和新兴贸易理论的梳理,简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差距,也使国内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虽然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在凸现,但仍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为获取产业内贸易更大利益,本文据此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