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彬 《发展研究》2002,(2):17-19
一、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与评价计算方法 1、县级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县级经济实力评价主要是从静态角度考察县级经济整体实力状况.为使评价连续、可比,拟定2001年福建县级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三个方面十三项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2.
也谈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体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中国家财政集中的程度。本文拟对这一指标谈几点想法。一、关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概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这一概念严格地说是不够科学的。因为我国国民收入仅仅包括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财政收入实际上不仅来自物质生产部门,也来自非物质生产部门,分子与分母的口径不相对应。对财政收入比重进行国际间比较,可比性较强的是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一、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现状分析(一)从纵向上看,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又下降的态势。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21%上升到2001年的5·09%,后又开始下降,下降到2004年的4·65%。其原因主要是2002年实行的所得税分享改革引起的。(二)从横向上看,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1·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全国的位次。2004年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4·65%,在全国排第31位,比全国平均水平(7·16%)低2·51个百分点。2·河北省与人均GDP相当的省份比较。河北省与人均GDP相当的省份…  相似文献   

4.
从可操作性及统计数据的支持程度出发,遴选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每十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每 万人拥有在校(高校)学生数、地方财政收支比、人均邮电业务总量这8项极大型(即期望其取值越大越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用频率统计分析和专家调查等方法筛选循环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四个子系统的具体指标,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的可靠性分析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并利用相对熵集结模型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对“京津冀”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影响“京津冀”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污水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资源回收率、能源综合利用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等.  相似文献   

6.
典型市辖区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县级行政单位,时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以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作为研究对象,本着实事求是、可操作性的指标构建原则和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建立了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06年《广西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西各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西各典型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种类型,最后,提出了增强广西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持续发展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区域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指标(E)1.经济总量E1(1)GDP(E11);(2)GDP年均增长率(以五年为周期)(E12);(3)人均GDP(E13);(4)人均GDP增长率(以五年为周期)(E14)。2.经济结构E2(1)农业占GDP的比重(E21);(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E22);(3)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E23)。  相似文献   

8.
我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下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收入两个比重是指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可支配财力占整个社会财力和状况以及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调控经济运行的实力。“两个比重”过低是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认为,关键问题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国家财力分散,流弊甚多。  相似文献   

9.
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财政困难,并直接影响到县级财政,必须把逐步规范、壮大乡镇财政工作作为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的切入点,以此促进县级财政状况的好转。一、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财政收入规模小。由于山区乡镇第一产业商品转化率低,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2.占县级财政收入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实行分税制后,乡镇财政收入的范围缩小,乡镇财政收入占县级地方收入比重下降趋势明显。3.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省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1998年,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省1/3和1/5的这一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70%,人均GDP超过22000元,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银行存贷款均占全  相似文献   

11.
一、地区间财政收入差异的指标体系及效用分析(一)地区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差异及效用分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个统计年度内政府所组织的财政收入占该地区国内生  相似文献   

12.
1、县域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地方可支配财力不足。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主要税种增值税上缴中央75%,地方仅为25%,减少了地方收入。福建省政府又出台城市“133”(增值税10%、营业税30%、所得税30%)上解体制,对县级市又集中一部分财力,县域财政收入更加不足。近几年龙海市经济发展较快,三资企业发展较多,但财力却增加不多,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从1996年的36.6%降至2001年的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5.6%降至4.3%;税性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从71%降至59%,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广东GDP总量为16039.46亿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4343.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充分表现出了广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形象。但广东县域经济却发展落后,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还有66.2%的县(市)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广东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力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纵向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九五”以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2004年,河北省136个县实现生产总值5827.2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65.9%,是1995年2.80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64.26元,比1995年提高了1.55倍,年均增长11.33%;完成财政收入330.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2.4%,比1995年提高了3.2倍;二、三产业产值占县域经济比重由1995年的65.89%上升为78.3%。  相似文献   

15.
1.县级经济实力不强——差距拉大的原因。近几年来,河北与其他沿海先进省份的差距拉大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县级经济实力发展不如他们快。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数据:1991年,广东省平均每个县(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近13亿元,我省平均仅为5亿元;广东省社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县(市)有4个,超50亿元的有7个,河北超百亿、超50亿的县(市)一个也没有;广东省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占全省县  相似文献   

16.
一、河北财政收入"蛋糕"基本状况一般而言,财政"蛋糕"的大小主要指财政收入规模,可通过财政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来反映,绝对量指标看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情况,相对量指标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情况;财政"蛋糕"的强弱主要指财政收入质量,即财政收入中可由地方自主支配的财力情况,可通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等指标反映。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  相似文献   

17.
一、过去5年政府工作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主要经济指标5年翻番。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工业总产值42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亿元,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农村3级总收入72.1亿元。农民人均所得达94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布吉、横岗、龙岗镇成为“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镇”。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九五"年均增长16.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2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209万元,"九五"年均增长23.6%.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 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而且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有必要研究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提出各个方面、各个指标的监测方法 ,进而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进行准确监测。一、我国原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为了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 ,1991年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十二个部委的研究人员参照国际标准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 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它们分别为 :(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 5 0 0元 (按 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 ,2 5 0 0元相当于 90 0美元 ) ;( 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 40 0元 ;( 3)农民人均纯收入 12 0 0元 ;(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2平方米 ;( 5 )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 15平方米 ;( 6 )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 75克 ;(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 8平方米 ;(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 85 % ;( 9)恩格尔系数 5 0 % ;( 10 )成人识字率 85 % ;( 11)...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二省一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和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地区之一。2005年,长三角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10.8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2.37%的国内生产总值(表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71美元(表2),是国家1728美元的2.07倍。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373美元、3029美元、3381美元:分别是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69倍、1.75倍、1.96倍。2005年,长三角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达到了5053.29亿美元,是2004年4132.86亿美元的1.22倍。上海、江苏、浙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2%、10.02%、7.33%。长三角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统计资料显示,尽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占全国的比例却从2004年的24.99%变为2005年的22.37%,下降了2.6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