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四大名旦的尚派剧目,在全国京剧舞台上已是很少看到了。尚派以其唱腔高亢和做功繁杂闻名,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近十余年来,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鞠小苏,是尚派的再传弟子,有"尚派一枝花"的美誉。记者慕名对鞠小苏进行了采访。鞠小苏身材苗条,瓜子脸,双眸神采奕奕,显得十分干练妩媚。鞠小苏出生在寿光的一个梨园之家。祖父是个流动京剧团的班头,拉得一手好京胡。他有个雅号叫"鞠老六",在当地颇有名气。父亲鞠可成亦擅长拉京胡,对京剧艺术十分在行。鞠小苏在五六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京剧艺术。  相似文献   

2.
参天大厦靠的是内部的钢筋骨架,中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靠的是众多流派的支撑.在众多京剧流派中有一支裘派队伍,其创始人是裘盛戎,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薪火相传,方荣翔等是裘派第二代,之后又有两批裘派弟子,算来裘派应有四代了.在第三代裘派弟子中不乏名家才俊,宋昌林即是其中佼佼者,现任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3.
2012年12月4日,大连宏济大舞台,我第一次见到高苍健。他在台上,我在台下。那天,为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逝世10周年,一台别开生面的《叱咤千秋——袁世海大师薪火相传演唱会》精彩上演。来自国家京剧院、山东京剧院、大连京剧院的6名优秀青年花脸演员,正式成为杨赤的弟子。这6名新弟子中,来自大连京剧院的高苍健最小,是名只有18岁的90后。师兄崔志明说,从没见过像高苍健这样对京剧艺术如此痴迷的演员。而被大家称为"戏痴"的高苍健说:京剧花脸艺术是我的命。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连     
《东北之窗》2013,(12):74
人杰地灵的大连从不缺乏艺术家的风采,他们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为这座美丽滨城增添了灿烂的文化辉煌。在戏曲界,以梅花奖得主杨赤领衔的大连京剧院弘扬国粹,以向群众普及京剧艺术为己任,市民喜爱京剧的热情渐渐加强,很多票友闲暇时间在公园的凉亭或林荫地吹拉弹唱着京剧。  相似文献   

5.
庄晓蓉 《走向世界》2009,(17):90-93
市场经济刺激了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种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演出市场异常活跃,但身为中国国粹的京剧却是曲高和寡,演出市场更是惨淡.近年来,在专家学者"弘扬国粹"的呼吁下,京剧开始复苏,各大院团也都在探索适合京剧发展的市场化道路.青岛市京剧院作为一家专业的京剧院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了演出市场的"青岛京剧院现象",拓展了国粹的市场空间,也开创了青岛京剧的复兴之路,剧团每年平均演出200场左右,年均创收达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6.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1):66-66
在中国京剧的演出剧目中,以唱念做打四功兼备的文武老生领衔主演的古典戏《野猪林》一剧,可谓是一部久演不衰、备受观众欢迎的经典名剧。特别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联袂主演该剧,并拍成京剧电影艺术片之后,更是将这部戏推向了全国,传播到了海外,使更多的人迷恋上了该剧,了解并喜欢上了京剧。作为一名青年京剧文武老生演员,我就是看着这部戏长大的。至今,对两位艺术家珠联璧合的表演钦佩不已,对该剧能够在当代中原大地上的上演充满了期待。为了使河南京剧院演出剧目的丰富,为了使传统名剧得以继承与发展,为了培养与锻炼我院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为了我本人在文武老生行当上的艺术提升。我们河南省京剧院在河南省文化厅领导和院长金萍的鼎力支持下,在中国京剧界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复排了该剧,我很荣幸出演林冲一角。  相似文献   

7.
守住国粹     
2004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在济南火车站旁一条布满了肮脏小吃店的胡同里第一次看到济南京剧院的演出海报。海报中的京剧人物几乎被周围饭店排出的油烟熏黑,剧院门口嘈杂的小贩挤得水泄不通,旁边录像厅大喇叭里动作片喊杀声震天,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炒菜的味道,没有门牌,没有传达,没有排练厅,只有一个黑漆漆的铁门,就连门口摆摊的小贩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个京剧院。在济南,当时这里就是排演我们称之为国粹京剧的地方。因为热爱,艰难生存  相似文献   

8.
杨赤 《东北之窗》2014,(10):12-12
正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思考如何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便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正面临着窘境。  相似文献   

9.
砜砜  纪敞图 《东北之窗》2013,(12):78-79
杨赤,1961年生于大连。京剧袁派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大连京剧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大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辽宁省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文化部"文华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京剧梅兰芳金奖、上海白玉兰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获得者。工架子花脸,兼工铜锤和武花脸,有"全才花脸"之誉。  相似文献   

10.
孟繁杰 《东北之窗》2008,(24):67-67
杨赤,大连京剧院的院长,也是在全国受人瞩目的京剧明星。1983年,年仅21岁的杨赤就获得大连市优秀表演奖。1990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使大连戏剧界在全国大赛中实现了"零"的突破。1994年在京剧梅兰芳金奖大赛中又名列花脸组榜首,获得梅兰芳金奖……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赤随青年实验京剧团第一次走出国门,至今已近30年,亚非欧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成了大连在海外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成了传播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11.
爱上看京剧     
忽然要看京剧,只在一念之间。去年10月30日,大连京剧院杨赤院长的新编剧《西门太守》,成了我的开蒙大戏。为什么去看戏?现在也理不清头绪,有点鬼使神差。反正一走进大连宏济大舞台,一场京剧看下来,我就喜欢上京剧了。从此一发不可收,逢戏必看。不足两月,我已经连看了10台戏。  相似文献   

12.
张倩 《理论观察》2022,(1):141-143
跨性别表演就是表演者通过变装和化妆等方式,模仿异性的姿态与形式,重点在于突出性别的重新构建的过程。演员在戏剧中扮演异性角色。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或是由女性扮演男性角色。在京剧艺术中,旦角表演集中体现了京剧跨性别形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说来也许让人感到有点“意外”,在香港股坛长袖善舞60年的李先生,竟然是个忠实的京剧票友,他对国粹京剧艺术的推广,几十年来痴心不改,在香港传为美谈。李和声现在还是梅兰芳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京剧艺  相似文献   

14.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4):105-105
中国京剧艺术有着200多年的形成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的行当齐全、声腔完备、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各个地方剧种所不能比拟的、所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中国豫剧艺术也有着200多年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地方戏中最大的剧种。若从剧团数量、从业人员、观众队伍来讲,豫剧则超过了京剧;若从艺术和影响上来讲,则京剧依然是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唐菁 《走向世界》2014,(8):61-62
伴随着京剧的诞生,京胡艺术已经跨越了4个世纪。作为辉煌京剧舞台上的配角,京胡琴师是红花边的绿叶。因此“托腔保调”的京胡琴师大多数是男性,如“南尤北燕”:尤继舜和燕守平,而巾帼琴师却不多。20世纪80年代,许媚作为山东省第一个京胡女琴师,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6.
老杨 《走向世界》2000,(5):60-61
2000年元月,在首都北京举行了苟慧生、尚小云诞辰100周年演出活动。山东省京剧院苟派再传弟子傅正红参加了演出。她演唱了《红娘》中的选段,唱腔委婉动听,做派自然大方,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7.
严民 《走向世界》2015,(12):11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自幼学戏,16岁正式拜京剧大师裘盛戎先生为师,继承发扬裘派艺术,成为当代京剧铜锤花脸杰出的表演艺术大家。方先生祖籍北京,18岁离京闯关东,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去抗美援朝。1958年回国,随志愿军京剧团(即后来的山东省京剧团)调到山东,从此定居济南。他把济南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每逢外出表演,总是自我介绍:"我是济南的方荣翔",并多次在日记中写道:"生为济南人,死为  相似文献   

18.
初蕾 《走向世界》2015,(9):82-85
古老的烟台京剧码头,今日又诞生了一位获得了"全国红梅戏曲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和十佳演员美誉的京剧演员,她的名字叫王莎莎。26岁的王莎莎在烟台这个京剧码头唱出了名声,获得了"全国红梅戏曲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和十佳演员的美誉。2015年1月30日晚,在烟台京剧院小剧场,《四郎探母—盗令》正在上演。王莎莎扮演的萧太后能征善战,文武兼备,令宋军胆寒、家人畏惧,赢得了观众由衷的喝彩。对王莎莎来说,这是一次汇报。此前,在"全国红梅戏曲大赛"  相似文献   

19.
赵全民 《魅力中国》2011,(1):101-101
在2010年12月25日,现代中国人普天同过的西方圣诞节里,我收到了一份十分贵重的礼物——《中国豫剧唐派艺术演出剧目选》一书。这本书是由我的师弟、中国豫剧唐派艺术第二代弟子、唐派艺术研究者、河南省优秀青年剧作家、《魅力中国》杂志社的编辑/记者董顺卿历经两年的时间编辑,并自筹资金出版的一本唐派艺术方面最具价值与权威的珍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0.
刘孟琳 《中国经贸》2010,(20):234-235
京剧作为我国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戏曲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和艺术宝藏,被奉为国粹。近些年随着通俗文化的兴起和电视传媒的发展,京剧出现了没剧目、没市场、没观众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在地方的京剧团体更为突出,令人担优。本文在深入分析京剧目前的状况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京剧艺术的振兴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