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享有后发优势,但是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而言的,因而属于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在事实上真下享有后发优势,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任红伟 《广东经济》2003,(12):25-26
近两年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后花园"发展战略,掀起了二次创业新高潮.目前,全市已建成44个工业园区,引进重点项目221个,投资规模达500多亿元.比较突出的园区有12家,主要分布在市区、清新县、佛岗县.其中2家规模较大,一家是广东省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经济开发试验区生态工业园),已形成以产业积聚为鲜明特色的生物医药城、建材陶瓷工业城、毅力工业城等17个工业园区,引进项目73个,全部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60亿元.另一家是佛岗县的建滔工业园,总产值达到30亿元.清远工业园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林毅夫  张鹏飞 《经济学》2005,5(1):53-74
有别于其他关于技术转移和经济增长的文献,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来实现技术追赶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我们的模型中,落后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可以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并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  相似文献   

4.
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本、技术、人口、制度、管理、竞争等方面的后发劣势,拥有技术引进、制度创新、结构变动、规模扩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后发优势和劣势发生变化,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弱化了技术引进和规模扩张的后发优势。中国只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志淡 《经济师》2007,(3):291-29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的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作用日趋显著。文章分析了技术引进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开展技术引进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后发优势与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学英 《现代财经》2001,21(5):57-60,64
后发优势是经济落后的后发展国家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所拥有的由后发展国地位所致的特殊优势,这种优势往往与劣势并存。后发展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在选择发展战略时,既要注重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要更注意扬利抑弊。  相似文献   

7.
8.
人口红利问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期,但由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口红利的实现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时差性,结构性的人口红利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东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获取第二次人口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是继续实行劳动力转移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因此,应实行地区差别化的政策,形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级差梯度,即东部地区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农业现代化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而针对不同年龄劳动力进行培训、给农民工提供保障性住房、营造归属感则是缓解民工荒的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9.
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传统后发优势理论着重强调了后发优势的直接作用,忽视了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需要通过其他条件的有效配合,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来支持和配合后发优势间接作用的发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袁怡婷 《时代经贸》2011,(16):10-11
本文旨在后发优势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内在机理。以此为基础,试图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即以后发优势为基础的战略指导,实现我国竞争优势的持久发挥,提升综合竞争力。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后发优势的理论阐述。通过对后发优势概念的介绍,了解后发优势的定义和具体表现。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后发优势的分析,从资本、技术、制度、劳动力等几个方面具体剖析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结合后发优势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发展意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开展技术引进 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鹏 《经济师》2005,(2):41-4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于促进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显著 ,而且技术引进也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集中体现。文章将从后发优势等理论入手 ,分析技术引进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提出当前国际环境下开展技术引进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制度创新,包括发挥接受“上海、苏南经济带”辐射发展相对区位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型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高校促进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工业技术性后发优势的制度创新,发挥地方政府推动苏北发展优势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陆德明  王必达 《经济地理》2002,22(5):550-553,558
文章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尽管因相对落后而成“后发优势”,但在转型期受区域外生变量及内生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后发优势”难以发挥,追赶目标难以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就需要排除各种困挠,这不仅要依赖于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与驱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自身要寻找、创造和改进吸纳各种发展要素以及形成内生技术资源的领域、渠道、条件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在涉及技术扩散的论述中,常提及今后优势即对于相对的落后的追随国来说,新技术能够产生更高的生产率。这样追随国最终将成为领先国,于是具有了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装备,替代有关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开发,使工业的进程大大加快;②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教训,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为经济改革和转型国家加速市场机制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③由于工业化后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工业化发展的赶超意识特别强,其功效也就越发显。这种后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模仿成本小于创新成本造成的。技术后进的国家最终成为创新的可能性,依赖于如下假定:初始落后的国家恰当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参数或经济规模参数。一些学认为,由初始落后所产生的益处非常之大,不仅能够产生收敛效果,而且还能产生一种后发优势。其现实的例子有英国在18世纪超过荷兰,美国与德国在19世纪末期超过英国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发优势的发挥很重要。今后应注意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赶超热情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健全等方面提升我国发挥后发优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后发优势理论与后发优势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优势是后发地区所具有的潜在优势,为后发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可能。文章首先对后发优势的具体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物理学、地区生产函数和博弈不同角度对后发地区的后发优势进行探讨,最后对后发优势转化的两个条件进行分析,以免进入后发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7.
发挥后发优势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在现存差距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所需建立的支持系统 ,其中强调了政府的政策作用和企业的龙头地位 ;最后 ,阐述了随着这种优势的发挥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力发展会给农业各方面带来的有利影响 ,并且引入计量模型分析了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生产者正在寻求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产权保障制度,就能吸引工业化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政府不仅应当承诺时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且也应维护知识生产者的利益,包括本地知识生产者和保存这种知识的人,保证他们能获得较高的回报。作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理论无疑具有了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的涵义进行阐述,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后发优势的实质、特点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论述后发优势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后发优势的实质、特点及其实现机制。认为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即具有学习的优势。后发国家能否把后发优势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关键在于后发国家是否向发达国家学习及其学习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促成了后发优势的产生。后发地区可以通过运用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制度等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武汉在诸方面的优势,为武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是实现武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