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亚娟 《特区经济》2005,(10):174-175
信息、物质和能源一起被视为21世纪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战略资源。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为核心信息革命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促使多个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农业也在其中。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现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21世纪农业的出路。在新世纪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农业从弱质变为强质,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指在农业领域内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使其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浅谈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睿 《乡镇经济》2005,(4):54-56
结合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指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浅谈农业信息化及其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亦渗透到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改变农业高度分散、生产规模小、时空变异大、量化规模化程度差、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行业性弱点。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关键,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没有农业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谈不上…  相似文献   

6.
7.
柳江 《发展》2006,(11):72-73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融人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产业演变的规律来看,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升级过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林英 《当代陕西》2005,(4):45-45
把高技术应用于农业,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落后地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在产业领域使生产力发生了新的飞跃,生产率迅速提高。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泛珠三角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合作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产业是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经济成份,信息化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加强泛珠三角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泛珠三角地区应重点从信息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整合、信息化合作体系建设、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协调合作机制构建等三个方面具体推进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合作进程,并应在规划与政策引导、环境建设、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可行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强农惠农、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投入不足、缺乏统筹规划、服务效率低、专业人才匮乏,根本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只有将农业信息化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政府主导并加大财政投入,合理统筹规划,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人性的不断解放与提升。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即中国人的人格由传统人格走向现代人格的过程,而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的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现代人格的形成。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又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安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产业化是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当前制约安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因素是基地和基础建设滞后;农产品加工企业未能有效地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10,1(1):98-100
安徽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位次靠前,但与自然条件相近的周边省份相比,其生产效率却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周边省份。文章分析认为,安徽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低、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农牧业转化效率低和生产基础条件建设滞后。据此,“十二五”期间安徽农业发展应实施强基固本支撑战略、粮棉油高产提升战略、“粮转肉”增值战略和特色农业基地化战略等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超  刘合光 《改革》2020,(2):20-29
当前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的重要时期,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五期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上,则事关消费、技术、业态、成本、要素、制度、供需、基建、生态、民生等多个方面。未来应把握政策改革的方向,在顶层设计上转向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支持更多地向农村发展倾斜,实现财政支农资金集约化和市场化使用,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科学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春霞 《改革与战略》2009,25(6):184-186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对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薄弱环节和进展有清醒的认识,而评价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重要的基础。文章将国内现有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带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指标体系,第二类是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指导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第三类是国内的专家、学者依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并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体系不够完善、可比性较差、操作性差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韶光 《科技和产业》2010,10(1):123-126
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更加紧迫。本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转型的成功历程揭示,农业现代化是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农业部门利用工业核心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和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自发过程。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未能与工业部门同步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文章提出,在现实条件下,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层面的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关键要素,以工业核心理念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变革,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自发革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种有效途径。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主导、协调、导向和组织管理作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重视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融资与筹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重视信息技术更新和人才的培养,规范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强化农业信息主体意识,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万明  李霞 《乡镇经济》2009,25(6):37-41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而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凭借高科技的支撑,完美的市场化操作,政府的全力支持顺利地实现。文章借鏊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地方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十一五”时期天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税收收入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本文阐述了“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地方税收发展概况,从地方税源的经济类型、区域结构、各税税种、产业结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对比入手进行分析,提出天津市地方税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十二五”时期促进天津市地方税源增收的对策建议:加快天津经济发展,壮大税源基础;调整完善税源结构,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巩固壮大第二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加强重点企业税源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提升税源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