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5-68
通胀下中外的社会差别 全球通胀的过程就是全世界资产、资源、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崛起和衰落的关键节点——对于这一结果,西方发达国家早在进行巨额负债的时候就已有明确认识。相对于这些先行者的早有准备,中国这个后来者还有太多太多的功课要做。 在通胀中,最简单的一个常识就是,谁拿着现金谁就要被掠夺。而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发行情况是如何的呢?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10年6月末,M2余额6.39万亿元。我们可以参考的美国相应数据是,至2009年11月30日M2货币供应量为8.414万亿美元。以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3左右,但广义货币M2却与美国相当,这也意味着在通胀过程中,有着更多货币在流通的中国更容易被“掠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均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预期管理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关经济部门对于通胀预期管理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成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我国今后的通胀预期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国际经验的借鉴,并且要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加以创新和调整,进而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5,(43):24-26
一直以来,欧元区“一种尺寸适合所有人”的僵硬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央行的行动——对于通胀毫无意义的过分谨慎态度使得该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对此,JP摩根的英国经济学家Malcolm Barr表示,重要的是搞清楚经济增长的前景,而不是近期的通胀情况。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发生了地震式的变化,通胀的威胁程度已大大降低。英国央行理应适时改变工作重心,将经济增长放在与降低通胀威胁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更新版报告“全球经济减缓及通货膨胀攀升”。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艰难时期,同时受到发达经济体需求大幅放缓,以及全球各地、尤其是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两面夹击。虽然近几个月全球经济前景已有所改善,但对于如何在不损害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遏制通货膨胀压力,各国政府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摩根士丹利7月14日】面对通胀挑战,新兴经济体无论是尽力预防通胀、还是容忍通胀以确保经济增长,都是合理的选择。对于不同经济体的不同政策选择,投资界的反应将决定于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投资界对于正确的应对之策的看法。在我们看来,由于大多数宏观投资者认为“通胀是坏事”,因此努力抑制通胀的国家最初或许会得到投资者的奖赏,而容忍通胀的国家或许会受到惩罚。然而,股市的反应或许会与汇市恰恰相反,注重增长的国家的股市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通胀寻根     
现在,各国央行忙于处理许多问题,却忽略了通货膨胀。这也是为什么通胀通常会持续恶化一段时间的原因。往往,通货膨胀的负面效应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和进一步扩散,所以通常会被大家忽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未来全球平均通胀上升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非常高。一方面,全球经济治理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会长时间持续,无知和政府的短视会增大通胀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持续攀升的负债水平,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另一方面,全球化提升效率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农产品可能长期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一般价格水平中,资产价格的分量将越来越重,流动性所带来的通胀可能集中体现在资产价格上。  相似文献   

8.
《东北之窗》2010,(1):24-24
生活中。通胀所带来的恶果肯定会让人们感到后怕——由于。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00%,“雄踞”世界第一。2008年4月,津巴布韦中央储备银行发行当今世界货币中面额最大的5000万津元纸币.以缓解现金短缺问题。据说在津巴布韦。一盘土豆丝要6000万,一份鱼香肉丝要1.2亿。要是像在中国这样最大面额只是100元的国家。那一个人每天什么也不用干了,光搬钱就行了。  相似文献   

9.
《西部论丛》2008,(2):23-24
政府关注CPI,企业盯住PPI,民众看着钱袋子,而很多专家认为是美元贬值引发了全球通胀,通胀是美元阴谋让全世界“买单”的结果。于是各方都对通胀忧心不已,政府加速人民币对外升值、以从紧的货币政策试图控制流动性,专家学者对国内通胀提出各种理应的打压举措,各方均积极反对通胀。而实际上,美元是有阴谋,但这不是主要的,把美元阴谋论无限扩大就会错判美元,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错判,关键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里,全球市场还挣扎在因美国次级按揭信贷危机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忧虑和阴影之中。可如今,许多投资者已经完全相信美联储的降息和美元贬值将继续催鼓“再通胀交易”,或者说美联储近期的降息行为将进一步引发经济的总体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2-64
世界资源格局犹如股市,资源欠发达国家相当于散户,执世界金融牛耳的资本大鳄是庄家,通胀就是金融强国控制资源和资源国家食利的做庄操盘手段 解决全球政府的负债超标问题,惟有通过一次长期的通胀来完成,但很多人对此怀有疑虑,质疑的理由是:我们进入了过剩经济,而通胀是供给不足产生的,似乎通胀的压力可以完全被过剩经济所消耗。  相似文献   

12.
赵晓 《宁波经济》2011,(3):39-40
“通胀经济”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以前还没有被人系统的认识。“通胀经济”的概念有利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形态,也有利于我们判断市场的变化和走势,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来进行监控。我们通常关注通胀、关注CPI的人比较多,但是其实CPI并不是衡量通胀经济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持续近一年的通胀似乎还看不到尽头.分析人士指出,要尽快抑制通胀风险继续上升,应该深入分析通胀产生的“病根”。今年1月CPI同比上涨7.1%,月度涨幅创11年新高。从去年3月开始,央行已6次加息,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何通胀“症候”加重?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通胀的“病根”。  相似文献   

14.
《海外经济评论》2006,(26):25-26
对通货膨胀的恐惧笼罩着世界各地的市场,而使人最感意外的是,通胀并没有很快来临。不久后,市场担心的可能不是通货膨胀,而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2000年到现在基本上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两种增长方式虽然会在一定时期内拉动经济较快增长,但同时也会带来通胀与结构失衡的压力,尤其是它们对经济并不是一种“内生性”的常态拉动,而是“外生性”的非常态拉动,所以稍有不慎或受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随时都有下滑的可能。因此,在这两种增长方式条件下,通胀、结构失衡、增长速度过速下滑会交替出现,甚至会以“叠加”的方式同时出现。我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就刚好遇到了后一种情况。因此,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就成了2011年我们在宏观上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6,(37):18-20
【英国《金融时报》9月4日】在过去20年中,各国央行在抑制通胀方面几乎全面告捷,这使得许多政策制定者以为,他们几乎彻底解决了高通胀问题。正如很多定量分析和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市场参与者们已经认可了这个故事。除了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似乎没有人担心会长期出现5%或6%的通胀,更别说上世纪70年代那种动辄两位数水平的高通胀了。但是,中央银行家们真的已经消灭了通胀妖魔吗?  相似文献   

17.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9-73
在面对通胀的风险下,笔者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降息,同时更快地发展资本市场,促成更多企业IPO进入资本市场吸收流动性,减缓通胀压力,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消化过剩的流动性。而在这其中,如何使普通老百姓收入得到提高,而不是置他们于通胀下首先被掠夺的困境,是问题的焦点。如何保护本国资源与实体经济企业,是问题的核心 ,  相似文献   

18.
由于政府可以无限发行货币,理论上说,通胀必然也反映为财富从民间向政府的再分配过程,相当于一种税收,自然会影响民间的购买力和需求。既然如此,如果政府重视民生,就应该降低这种“通货膨胀税”,并把财富还给民间。对此,一方面在税收方面,政府应根据通胀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纳税档次和起征点、免征额等,从而防止随中低收入者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其按较高适用说率纳税。  相似文献   

19.
【英国《金融时报》8月25日】周末期间,全球各大央行行长齐聚美国怀俄明州的杰克逊霍尔,他们所做的不应只是哀叹各自的金融风险。他们应以联合公开承诺收紧货币政策为核心,敲定一种有助于减轻全球通胀的协同方式。此外,在欧洲央行(ECB)和少数新兴市场央行(例如巴西央行和印度央行)已做出表率的情况下,美联储(Fed)和中国人民银行(PBoC)应是关注焦点所在。他们必须参与进来,而不是试图搭便车——这样做只会拖延其自身无可避免的货币紧缩时机,并加大其成本。  相似文献   

20.
对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预期导致企业和居民缩减自身需求,使物价上涨压力减弱。但仅凭这一因素,很难导致物价短期内快速回落,重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体系收缩,带来明显的通货紧缩效应,促使通胀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