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协调、均衡"是新型城镇化应有之义,但如何走向城乡、区域的协调和均衡却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和更为系统的理论总结。苏州提供了一个空间均衡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城镇之间都表现出相对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从自然环境、城镇化历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与分权相关的制度设计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苏州空间均衡型城镇化的发展成因,并总结了这种城镇化模式在缩小城乡与区域差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品位等方面的优势,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
运用2006-2015年中国中部六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倍差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通过对样本进一步分组,分别探讨在不同经济和人口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政策对城乡一体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促进作用将更为有效。因此,加大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自身发展动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有选择地进行转移性支持,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乃至经济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一轮城镇化发展中如何树立动态、系统、协调的发展观,关系到县域经济能否融合本区域内的“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五大要素方面,真正形成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州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已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目前苏州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发展面临新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苏州城镇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从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城乡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探索有苏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推进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经济"内需增长路径"的要求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国经济"内需增长路径"的要求,因为中国经济依靠政府主导投资、政策刺激和  相似文献   

6.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追求发展质量和内涵的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了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智慧城市等措施来实现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陕速发展的中期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是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应对得好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方面,作为后发国家,有可能避免传统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老路,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始终面临着土地资源、能矿资源、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有可能克服这些困难,目前迫切需要优先考虑如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结构变迁和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在于兼顾城乡经济,达成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以及城乡在经济,社会,资源,技术等方面协调发展,即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在深刻理解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各地市发展的不足之处和将来的发展动力,这对山东省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运用2010~2019年全国市辖区统计数据以及多期DID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城镇化试点对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有效提升了居民消费,扩大了社会投资和带动政府消费。机制检验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通过收入效应、财富效应和公共资本效应加快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效应受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表现出双门槛效应;同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及国家级城市群的设立也会对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成效产生差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启动农村消费和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有利于带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和建立与完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商务部从2005年起,  相似文献   

11.
董越 《价值工程》2014,(36):30-31
苏州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从2000之后,苏州的外贸依存度就超过了100%,GDP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作为提供国际货物运输服务的国际货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着苏州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文章运用SWOT—PEST矩阵对苏州的国际货代物流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英国作为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创意产业已经发展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更大的贡献体现在创意活动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对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作用上。利用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应更多关注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关系。在制定政策时,应从产业的关联效应入手,最大化创意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高珊 《价值工程》2014,(8):12-14
苏州服务外包业在我国设立上海自贸区的背景下,面临着新一轮的战略转型升级问题,如何实现苏州服务外包业的成功转型对苏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用SWOT方法深入分析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根据近年来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通过对比探索苏州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新路径。苏州想要成功实现服务外包业战略转型升级,需要利用新比较优势与上海形成错位发展,进一步对苏州与上海服务外包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表明在新的环境下,苏州应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吕小燕 《价值工程》2012,31(29):129-130
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度高,劳动力素质优势明显,具有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良好基础。但在欧债危机及全球资本回流欧美市场的大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重视"内需型"的企业服务外包市场是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苏州物流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为物流规模增长幅度较大、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物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及先进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等方面;通过挖掘数据,发现苏州物流业呈现出区位优势、产业导向、港口和保税物流及集群效应均突出等特征,但也发现苏州物流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存在着发展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营改增"政策制约大中型物流企业发展等问题;最后结合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顺应全球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好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准备。作者提出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思路和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八个战略转变建议及具有针对性的有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五大产业政策转变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受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速度、消费需求水平、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国际化因素影响。河南应通过提高以上各项发展水平、壮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发展速度等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临海的区位优势,把握住了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国际化道路,其中苏州和温州的国际化模式独具特色。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对研究我国其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走国际化道路的问题,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和分析价值。文章从内向、外向国际化的角度对苏州国际化、温州国际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国际化路径的差异,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慧 《物流科技》2014,(3):80-82
针对河南省物流业产业波及效果动态分析,可以探求物流业同国民经济体系中相关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而找出物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清物流业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这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物流业作为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产业贡献力不仅决定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体现着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潜在作用力。文章通过全经济贡献率、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等方面,探讨了物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贡献力,并分析了贡献率下降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