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业内动态     
《中国中小企业》2013,(4):11-11
万钢出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座谈会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部长在发言中强调,我国汽车产业处于转型发展期,要认清当前来自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和国内雾霾天气等方面的挑战,要抓住技术变革发展机遇,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拓宽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河北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产业化发展。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视角,从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路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三个层面设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脚步,各类型经济主体纷纷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为新材料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具有节约燃油能源、减少废气排放、噪声低等特点,在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和国家政策的带动下,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2016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32万辆,同比增长84%,基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政策倾斜面的继续扩大,让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笔者通过调查青岛市新能源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7,(9):14-16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部分产品和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平台及科技载体建设日趋完善,但同时也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推广应用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在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为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制定合理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19):48-52
随着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化石能源消耗,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及汽车企业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成本与技术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拓展缓慢。鉴于产品保证管理作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消费者售后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产品保证视角出发,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策略研究,为汽车制造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规模发展,国内外新产品和新技术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发展主流为纯电动汽车与氢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被视作当今汽车工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控制大气污染及汽车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良好政策的导向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销量并不可观,其中由于成本较高而引起的销售价格高阻碍了客户的购买力,因此新能源汽车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将从各项数据支撑分析当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并提出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日前从科技部官网上看到,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按照《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通知》,将对现阶段各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的推广情况进行考查,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各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数量、充电设施建设、市场开放程度、商业模式创新、地方扶持政策、组织领导及安全监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声音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4(9):122-123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万钢 在第七届中国汽车创新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其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在内的世界汽车大国的目光。中国汽车业应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抓住历史契机,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发中的创新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案例研究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针对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从其较短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把握其内在的创新规律,总结其富有特色的创新方式,同时从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时代背景和创新平台、创新体系等整体角度,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可行性,论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开放式创新的含义及其特征,在比较世界主要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模式和开发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创新的有关理论,指出比亚迪汽车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比亚迪的开放式创新赢得了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充分把握和对创新的日常化理解与实践,前者使其传统的电池技术优势得以强化和扩展,并因此掌握了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了传统汽车制造上的品牌短板,后者则适应了自己的国情和当今的世界竞争态势,使其创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走出前期培育引导阶段,进入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关键技术加速成熟、产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竞争优势持续显现的产业化提速阶段。巩固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领先优势,需要坚持全链条全周期全生态视角,加快推动产业从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应用技术开发、产品示范推广、本土内生发展向强化全链条协调发展、基础前沿攻坚、产业生态优化、国内外协同合作转变,更好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把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为我国新的国际竞争长板领域。  相似文献   

11.
赵会霞 《价值工程》2014,(36):201-202
文章以宁夏清真产业发展为例,在分析西北地区清真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清真产业招商解决西北地区清真产业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研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产业招商的清真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型。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着一个以电能替代非电能源和用电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电能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力生产与消费大国,年发电量位居全球第二位。因此,人们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及供电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不断被引入电力行业,充分证明科技创新是保证电能安全的基础。而红外成像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就是新兴技术的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和低碳汽车是北京降低机动车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重要技术经济措施。北京新增私家车中如果70%为节能汽车,全年可节油4.64至4.89万吨。如果按照欧Ⅴ排放标准修订环境标志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可使环境标志汽车NOX排放量较目前水平降低25%。低碳汽车应具有更先进的节能和环保特性。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手段促进消费者优先购买使用节能环保汽车和低碳汽车。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方向,技术创新是关键。标准化与低碳经济在持续改进与螺旋渐进的规律下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并以一种柔性的技术渗透方式嵌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中,是技术创新产业化链条的重要环节。标准化通过“系统协调与整体推进”、“技术积累与创新扩散”、“提高质量与减少浪费”、“持续改进与螺旋渐进”、“消除壁垒与促进合作”、“市场机制的技术支撑”、“地方标准与区域减排”等7个方面推进了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处在从经济复苏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以能源与环境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创新和以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构建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将为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创新的特点与正反馈机制,找出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并剖析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最后从实践角度探讨了世界各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逻辑思路建立技术创新三阶段模型,运用链式网络DEA方法测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观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996~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经历了整体上类似“U”形的变化,源于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增多、企业重视力度加大;技术转化阶段滞后于技术开发阶段近两年的变化时期,主要起因于纯技术无效率、技术开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脱节;产业化阶段滞后于技术开发阶段近5年的变化时期和技术转化阶段近3年的变化时期,主要由于产业化阶段作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的下游阶段,偏低的技术转化率必然导致最终的产业化率极低,但改进的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PM排放限值、试验要求以及PM的收集、称量与计算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日本轻型和中型机动车"后新长期规定"中的PM排放技术要求,并对日本汽车PM排放技术要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通过对日本最新汽车排放法规PM排放技术要求的研究,对我国制定相关排放法规及进行汽车出口认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机遇环境和政策条件。在此关键窗口期,企业家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及其与技术创新的互促关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带来的外溢效应,发挥资源、组织、管理、市场等变革的积极作用,引领构造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