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结合合作博弈理论模型,提出了集群中企业具体创新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模式下创新成功后的收益与风险的比较。应用博弈论理论分析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博弈行为,指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开发活动中是趋于合作的。  相似文献   

2.
刘国柱  马芳艳 《民营科技》2010,(6):132-132,126
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进一步发展创新集群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创新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模式并对增强企业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动力。通过供应链的创新,产业集群内的市场竞争将形成单链企业合作,多链展开竞争的模式,企业的自主创新将转变为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合作创新。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当前集群创新中存在的技术外溢与企业创新动力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一梯队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中得到了解决。所以,在集群网络内应当建立起清晰的供应链板块,利用供应链的网络创新优势展开创新,通过供应链创新的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推动集群的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4.
何暑子 《价值工程》2009,28(1):58-61
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以此为基础的知识分工协作是合作创新以及集群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中以创新任务的可分解性等环境特征为影响因素,考察了企业知识能力的结构差异对合作创新水平以及合作持续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分工协作型与学习赶超型两类集群发展模式,并对集群升级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共性技术对于促进国家产业技术发展与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科技政策。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的获取多以合作为主要模式,从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实践来看其共性技术研发的模式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单个企业和科研院所自发合作;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在合作模式基础上,实施模块化决策、积极筹措资金、阶梯式研发等措施积极构建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在我国许多区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由于产业集群能够为集群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较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加速知识的转移扩散,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集群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产业集群为集群内企业的学习创造了一种社会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就是马歇尔所说的“产业空气”,这种产业空气使得集群具有了平等合作创新的网络化特征,这种网络一方面为集群内企业工作人员提供了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诸多面对面知识交流机会,  相似文献   

7.
博弈分析显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能够达到共赢,但现状却是集群内企业合作不足,竞争有余。为了维持合作的长期稳定,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注重培育制度文化的植根性,扩大企业合作的基础;企业要加强合作创新,注重培养合作意识,实现集群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3,(9):4-8
集群企业创新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网络是集群企业创新的资源平台。文章首先探讨了集群企业创新中的竞争、合作与创新特点;其次重点研究了知识网络下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过程模型;最后对上海张江IT集群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SEM进行检验,得出集群企业学习能力、知识网络特征和网络能力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的结果,为集群企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标准合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中建立长期的技术标准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集群的创新效率。文章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标准合作的必要性出发,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标准的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群企业如何针对不同创新模式选择更有效的创新网络是必须直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重庆市164家集群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渐进式创新模式下,集群内部网络关系嵌入比外部网络关系嵌入更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突破式创新模式下,集群外部网络关系嵌入比内部网络关系嵌入更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双元创新模式下,集群内、外部网络嵌入的交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均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此,集群企业如果偏好渐进式创新模式,应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拓展与内部网络联系的深度;如果偏好突破式创新模式,应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展与外部网络联系的广度;如果谋求双元创新平衡模式,则应把资源均等地投入到两种网络中。  相似文献   

11.
长期停留在代工生产阶段,难以在海外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是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集群营销模式具有交易成本和沉淀成本低、规模经济明显的优势,是中小制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产业集群的特有环境,通过组建集群企业联合体,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的基本模式形态。在此基础上,将集群营销理念引入非集群企业,通过搭建横向合作平台,突破产业集群的地域局限,构建虚拟集群的集群营销模式和泛集群的合作营销模式,帮助非集群企业共建海外营销渠道,从而有效改善出口贸易模式下中小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2.
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知识共享及分工协作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文章从这个原则出发,引入了"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两个企业在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以及策略,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产业集群内的行业协会来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的观点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中建立长期的技术标准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集群的创新效率。文章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标准合作的必要性出发,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标准的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标准合作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集群企业捆绑式合作创新是常见和有效的创新模式。为描述和分析捆绑式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建立了相应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演化结果、稳定性及演化路径,并通过参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6,(24):320-322
产业集群规模的拓展,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走提升发展之路。产业集群创新包括创新相关企业、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基础资源、外部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制度规则及文化氛围等要素。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实施一系列举措,例如,要加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集群区域内配套设施体系建设;集群内各相关企业要强化协同创新,强化互动学习和知识共享;要鼓励集群内企业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要发挥产学研合作对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等等。产业集群的系统化创新能够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逆向物流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源泉,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企业的逆向物流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资本的节约。本文以产业集群企业为背景,分别对集群企业逆向物流的自营模式、外包模式和联营合作三种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超 《企业经济》2007,(6):34-36
企业集群是企业家的聚集区域,创新是推动企业集群“点——线——面——群”成长和升级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观点,从“组织域”层面解释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与模式,对企业间网络、群内企业以及集群环境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企业集群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织视角,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组织因素、知识合作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集群创新网络组织因素对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效应,知识合作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在组织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对策建议:集群创新网络成员企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活动,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提高集群创新网络绩效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赵红梅  闫立华 《价值工程》2009,28(12):39-41
集群内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是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和提高集群绩效的关键,能降低创新投入,减小创新风险,提高参与企业的收益。文中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传统技术创新流程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基于"竞合"思想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流程进行改进,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耦合研究——以台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体系的成熟能促成产业集群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台州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项目驱动的科技平台进行发展、完善集群与区域创新政策、培育企业孵化器、打造学习型和竞争合作集群文化方面,提出了加强区域创新和集群创新耦合发展的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