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成都地铁换乘及换乘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  何珍 《价值工程》2019,38(29):140-142
地铁换乘站一经建成,站内各种换乘设施、换乘方式等都已基本确定,无法进行大规模改建。分析成都地铁线网客流、换乘客流、乘客行为特征;研究乘客换乘过程,梳理换乘流线;建立地铁网络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成都地铁火车南站实例研究,分析乘客换乘流线,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区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布局及其便捷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效率,它不仅是决定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北京城区除4号线以外的现有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客观对比研究的方式,分析和评价北京城区轨道交通换乘便捷度水平,研究各换乘站点便捷度的强弱及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目前北京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分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何韬  毛保华  杨远舟  朱锦 《物流技术》2011,(11):118-121
换乘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结点,乘客在换乘站所花费的时间不仅受车站设计形式影响,也受到换乘等待时间的制约。在乘客换乘走行时间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分析了换乘等待时间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不同列车到达间隔情况下的换乘等待时间优化模型,并以地铁知春路站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换乘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结点,乘客在换乘站所花费的时间不仅受车站设计形式影响,也受到换乘等待时间的制约.在乘客换乘走行时间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分析了换乘等待时间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不同列车到达间隔情况下的换乘等待时间优化模型,并以地铁知春路站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候车时间、运行时间、换乘时间组成单程通达时间,进而构建包含7个基于通达时间概念的评价指标,提出一套对轨道交通站点、线路和网络整体可达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以北京2013年6月的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采用官方公布及现场实测数据,通过ArcGIS软件,应用该方法进行了案例分析,在网络、线路和空间分布3个方面分别得到了评价结果。从结果来看,由于空间绝对距离和换乘站点数量的原因,中心城区线路可达性优于外围线路;站点密度较高和换乘困难可导致线路可达性较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各大城市都先后规划和建设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以求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等问题。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应用,轨道交通将从单线规划建设转入到网络化整体规划建设。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入手,着手研究了在换乘站方案决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了施工方法难易度、对已建成车站影响、工程造价、吸引客流条件、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设施面积、对线网与车站的规划影响、可达度、与周围商业区、公交站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7.
胡霞  有智慧 《价值工程》2021,40(23):95-97
通过对车站周边情况、与市政桥隧关系以及周边交通情况等设计边界条件分析,从站台组合型式、隧站关系、桥站关系以及换乘站型式几个维度逐次分析,提出桥下隧侧"╪"型换乘型式,最后得出从功能、设施、造价、工期角度更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衔接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衔接影响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换乘枢纽衔接的评价方法。运用仿真软件建立模型,对枢纽内换乘衔接情况进行模拟,得到指标计算参数值;通过体系内各指标的取值情况分析和评价枢纽换乘衔接效果。以北京地铁海淀黄庄枢纽为实例,得出其整体上的换乘衔接较为顺畅但换乘设施仍需改进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倪胜  唐忠 《价值工程》2012,31(9):147-149
广域网流量需求的急剧扩张和局域网运营方出口带宽的矛盾迫使流量控制节点被部署到局域网关键链路当中。分析了网络用户的流量需求。从局域网运营方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基于应用层通道的流量控制的原理、原则和目标。设计了流量控制的四类通道和两种策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换乘接驳和客流集散两方面特性,论述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选址规划的重要性,并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选址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和平 《价值工程》2011,30(17):70-70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对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车站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针对车站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强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功能导向,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居住型、中心型、枢纽型三种类型,确定站点的空间影响区,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的影响作用。提出站点地区开发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一般规律。同时考虑分类站点开发强度控制,针对三种类型站点分别提出适宜的开发强度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灰色用地"规划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指出这种动态用地规划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解决轨道建设投融资的部分问题,并结合苏州轨道2号线建设对轨道站点周边"灰色用地"选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官莹  黄瑛 《城市问题》2004,(1):36-39
从轨道交通线网、轨道交通站点与空间形态、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等四个方面讨论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汪曙明 《价值工程》2011,30(6):105-105
乘客信息系统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及相关疏散提示,使乘客通过正确的服务信息引导,安全、便捷地乘坐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从结构上分为控制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车辆段子系统、车载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等五大子系统。  相似文献   

16.
In today's tough economic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face significant budget shortfalls and public rail transit systems must compete with other public services for government subsidies. It is critical that public rail transit systems be concerned with their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methodology that measures a rail transit system's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that of other rail transit systems, compares its performance to an appropriate efficient benchmark system, and identifies the sources of its inefficiency. W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ubsidies and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public rail systems and show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idization and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7.
The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suburbanization had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suburban commuters using rail transit in the Osaka metropolitan area for 40 years since the 1950s. This trend reversed to continuous shrinkage in the 1990s. The reduction in passengers may lead to financial problems for the operators and an increase in railway fares or decline in quality of servi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in demand for rail service by analyzing changes in population and commuters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small area statistics linked with locations of urban rail network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persion of jobs from 1990 to 2000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mutes by rail. Demographic analysis shows that because of low fertility rates and the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the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commuters will intensify in coming decades, causing serious financial problems for railway operator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it station proximity and new business creation in five US region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maturity in rail transit development and/or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Boston, San Jose, Austin, Cleveland and Philadelphia. It tests a variety of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to find the best specification and compares the results with the kinds of non-spatial models current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various forms of spatial dependence in the transit – new business creation relationship and shows that existing models may overstate the impact of transit on new business creation. In addition, the paper teases out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rail modes and business types that can be usefully applied to a variety of urban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