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内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将品牌社群与品牌延伸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文章。本文在这两个领域中,选择了既有很强理论价值又有被品牌企业十分看重的品牌社群认同度、感知契合度和品牌延伸评价三个概念,通过对来自互动娱乐行业品牌社群的社群成员样本进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分析,探讨了品牌社群认同度对品牌延伸评价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品牌社群认同度对品牌延伸评价有正向作用,并且通过感知契合度这个中介变量对品牌延伸评价有间接的正向影响。这个结论不仅为品牌社群作用的机理理论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补充,还为品牌企业建设、培育品牌社群、发展延伸品牌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创建品牌社群成为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新利器。目前,品牌社群的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被广泛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2005-2015年间关于品牌社群的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牌社群的形成机理、作用机制和营销策略三个方面。总体上看关于品牌社群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研究所涉及的行业相对较少,研究的普遍性和深入性需进一步加强。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能够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品牌社群形成机制模型;加深品牌社群与品牌资产、品牌延伸等变量的关系研究;拓宽不同行业、产品品类的品牌社群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品牌社群是一种由消费者、企业、品牌和产品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对社群成员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前品牌社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品牌社群对品牌忠诚的作用机理。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和消费体验理论为基础,从品牌忠诚的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个角度出发,构建品牌忠诚培育的作用机理模型,并从创新培育独特的品牌社群、提供优质的品牌社群社会资本、提升品牌社群的消费体验等方面,探讨了品牌忠诚培育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十五年来,在品牌关系理论研究的热潮下,Munizεt&O’Guinn提出的全新概念"品牌社群"(brand community)受到广大实践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成为西方品牌理论研究的新前沿。本文在对为数不多的品牌社群理论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生态学生态位角度研究品牌社群的全新视角。通过对品牌社群生态位内涵进行界定,以及对前人有关品牌生态系统层级构建进行完善的基础上,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层面构建品牌社群生态位测量模型,即运用一维生态因子轴来分析品牌社群对资源变量的占用幅度以及共享状态,表征该类社群处于生态系统环境中的相对地位,目的在于对生态位重叠态势下的竞争格局预先作出有效判断,从而在提升品牌社群决策科学性的同时,提升企业顾客资产以及品牌资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顾客关系研究的焦点是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品牌社群”概念的提出,则着眼于购买使用同一品牌或对该品牌深感兴趣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解析品牌依恋和品牌社群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品牌社群经营的理论基础,提出强势品牌是品牌社群构建的基础,顾客价值是品牌社群维系的纽带,情感营销是品牌社群发展的保障。有效经营品牌社群是企业维系进而发展顾客关系,提升顾客品牌忠诚度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探究了虚拟品牌社群中消费者公民行为的产生机制,认为虚拟品牌社群中的社会互动、信任互利、自我类化均正向影响消费者社会价值感知,社会价值正向促进消费者形成社群归属感,而社会价值与社群归属感同时正向促进消费者公民行为的形成。社会价值完全中介了社会互动对公民行为的作用,部分中介了信任互利、自我类化对公民行为的作用。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品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群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价值创造的主要方式,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品牌社群已成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重要平台。本文对在线品牌社群价值共创的概念与分类、成员参与动机及驱动机制、影响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在线品牌社群价值共创的研究以及企业界的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比以前更加注重生活和关注产品品质,而虚拟品牌社群的出现能使这些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在一起,所以虚拟品牌社群成为形成企业形成持续竞争力的来源之一,研究虚拟品牌社群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论述虚拟社群品牌的形成原因极其特点,旨在希望对研究虚拟品牌社群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品牌社群、生活形态和品牌联盟内各自原理基础上,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品牌联盟建立的新模式,为企业的品牌联盟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虚拟品牌社群作为企业与用户实现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在已有虚拟品牌社群和用户创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价值共创为切入点,阐述了虚拟品牌社群的内涵与分类,归纳总结出虚拟品牌社群氛围、顾客参与互动、顾客品牌体验以及品牌忠诚四种因素对用户创新影响作用机制,构建虚拟品牌社群下用户创新流程模型。研究结论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虚拟品牌社群的效率和柔性,促进品牌社群用户创新,对企业的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重视虚拟品牌社群氛围营造、以顾客参与互动带动品牌体验、培养顾客品牌忠诚等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品牌联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营销战略,但其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集中在有效性验证和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品牌联盟概念模型是对品牌联盟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参考现有的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品牌联盟评价模型,相对已有模型,增加验证了顾客感知利益、延伸适应度及品牌脆弱性对品牌联盟评价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顾客感知利益、延伸适应度及品牌脆弱性主要通过品牌态度对品牌联盟评价产生影响,同时,由于与顾客感知利益间存在交互影响,产品适应度对品牌联盟评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服务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品牌管理的一个新兴主题。对于服务企业而言,构建强势品牌不仅仅在于品牌的外部传播,必须从平衡的视角,致力于品牌的内部建设,通过与顾客接触的员工的品牌态度和行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服务员工品牌内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服务员工品牌内化的概念模型。研究认为服务员工品牌内化体现在服务员工品牌态度和品牌行为两个层面,驱动服务员工品牌内化的要素包括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和工作特征三个方面,研究为服务员工品牌内化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品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品牌广告共鸣实质上体现了消费者与广告中品牌的一种紧密的心理联系,通过与品牌的情感互动,消费者会感觉到该品牌能够反映自己的情感并且可以通过该品牌为媒介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此会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和依赖,获得较高的品牌忠诚度.本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广告中品牌的共鸣实际上体现为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品牌理念、代言人、广告形式、广告场景的共鸣四方面,本文把这四方面命名为理念分享、形式欣赏、人物认同、场景相识,并且验证了消费者对这四方面的共鸣对品牌认知、品牌偏好产生显著正面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信任的前因、信任和信任的后果这三部分的关系,将虚拟社区信任的前因分为熟悉、信任倾向、相似性、法律法规和安全控制5个因素,信任则分为对能力表现的信任与对诚实和善良的信任,信任的后果是对社区服务提供商或商家的信任。结合Mayer的信任模型和网上信任拓扑模型,建立虚拟社区成员信任与品牌信任之间关系的模型,并选取社区成员对珠宝中小零售企业进行调查,发放问卷,运用SPSS和结构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显示,虚拟社区成员信任和品牌信任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从结构方程结果中得到安全控制对品牌信任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品牌个性和消费者个性之间的关系是近些年品牌延伸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缺少对母品牌与延伸产品间个性一致性的研究。为了考察个性一致性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首先分别测出品牌个性和延伸产品个性,并分为主要个性和次要个性两个级别,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母品牌个性与延伸产品个性的一致性与延伸评价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了个性暗示对延伸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延伸评价中,主要个性作用显著,而次要个性则对延伸评价无显著影响;延伸评价与母品牌和延伸产品之间的个性一致性程度呈正相关;个性暗示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延伸产品与品牌的关系,从而提高延伸评价。  相似文献   

16.
While research on user innovations within communities exists mainly in offline contexts, few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define the profile of lead users in online (or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even fewer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ies, formed by people with a “common interest in a brand,” in its evolution and in the discourse about it.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novative activities within the Ducati Motor online community.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s crucial facto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ead users in online brand communities: willingness to collaborate, product knowledge and strategic alignment with the brand identity. Our sample consists of 2071 messages posted by 572 Ducati Motor virtual community members in a specific blog developed by Ducati Motor with the purpose of involving members in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that took nearly 14 months.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艾柯和凯勒构造的品牌延伸评价的主要因素模型,选用中国产品品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消费者对我国产品品牌延伸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品牌延伸态度的因素主要由消费者对原产品质量的认知和原产品与延伸产品的相关性即转移性、替代性和互补性构成。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应如何采取品牌延伸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Consumer education and brand knowledge have emerged as the dynamic tool in the complex marketplace today that actively stimulate the cognitive behavior of consumers toward developing purchase intentions and buying decisions.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ritically review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role of brand literacy, transfer and perceptions of knowledge, purchase intention, shopping ambianc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illustrate the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duced by the above factors.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s that brand education plays significant role as a driver of decision making among consumers, which not only empowers consumers in developing perceptions on the brand but also helps the companies on brand co-designing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process. Consumer literacy and brand knowledge helps the consumers in assessing the brand val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brand toward building purchase intentions. The effects of the increasing levels of customer expertise in the marketplace today is seen as the outcome of consumer education and perceived bran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