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波 《走向世界》2009,(33):40-42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告和西方广告在浩瀚的广告海洋中大放异彩,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有着它们的共性,凭借东西文化的根基,中西广告也一定有着作为文化反应的差异。本文分为两部分:中西广告的共同点和中西广告的差异。本文在文化背景的分析中,选取了大量的广告案例,诠释了中西广告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金在云服务平台云端、企业端和移动端的三合一,实现投融资交易一体化"苏浙汇"作为中式餐饮连锁品牌,致力于以传承苏浙淮扬菜系的文化基础,吸纳其他中华菜系的优势工艺,糅合西方现代化的烹饪技术,对当代上海菜进行创新和提升。经过十数年的发展,"苏浙汇"凭其出色的研发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良好的服务素质、优质的用餐环境,以及"将美食视为艺术、将餐饮视为文化"的经营理念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中国百大餐饮品牌"的称号及海内外一些餐饮大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由于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中心在人,文化理论的中心在人论,因此,人们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最剧烈的文化休克表现便是“人”的冲突、“人论”的冲突.本文结合中西历史和社会因素,以《慢船去中国》和《虎妈战歌》两本书为样本,分析跨文化适应中的中西方人论冲突.  相似文献   

6.
晚清之际,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的开明士大夫开始觉醒。他们一方面固守传统文化,一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试图在中西文明中找到契合点,以延续几千年来的传统社会秩序。从"经世致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既是受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本位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张庆怡 《魅力中国》2013,(16):267-268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也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作用。人类生活生存发展的必需,可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申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睦质方面产生了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找出可以融会贯通的地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旅游审美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自然景观为例,具体分析了中西旅游审美知觉不同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中西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氛围和审美情趣有所不同,但爱情在相爱的人心中都是一样的炙热。世间多少情侣曾发出相见恨晚的感慨,在诗作中表达青春短暂、莫如及时行乐的情绪,也是中西爱情诗共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爱伦·坡模式"侦探小说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分析了侦探小说出现的西方文化土壤、社会背景,解释了它在世界广受欢迎的原因。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为中国了解世界打开了窗户,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知识,还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与此同时,还加速了中国的公案小说向侦探小说的蜕变,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酒作为一种饮品,几乎渗透到一切人类活动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代表一种文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中西酒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中西酒具、酒礼和饮酒目的的对比,来说明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尴尬。  相似文献   

12.
公司并购是目前风险资本退出的首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餐饮文化营销充分运用了文化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这种蕴涵着深厚文化知识与哲学的营销策略在餐饮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和宽阔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者正以丰富的想象力把人类的灿烂文化与现代文明构思嫁接和包容到餐饮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和创新企业文化中来 ,用文化作媒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东西。吸取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所独有的东西,把中西两种法律文化融汇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4.
邵律  黄漪 《上海经济》2014,(12):35-35
<正>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认为,中国年轻一代的教育应使他们既能够保持住中华文化、历史、文明中的长处与优点,同时能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融贯中西,如此才能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基本理念可谓南辕北辙,中国教育教人做人,西方教育教人做事,二者具有根本上的区别。中国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到17世纪,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将西方文化带人了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围绕着这一时期,两种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文化首次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上显露出巨大差异。著名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及其著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集中体现了上述这种差异。作者通过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对彼此言行所进行评述的展示,精辟地论述了中西方文明首次对话中所发生的冲突,所遇到的困难,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这其中谢和耐提出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尤为值得我们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中西礼仪之争"是一场在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大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围绕儒家文化是否符合基督教教义,中西奉教人士及对中国礼仪的性质进行的讨论,最终连统治者都参与其中。双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异质性导致对文化话语的争夺,这带来权力交互抗争,而使得整个过程异常复杂。"礼仪之争"仍旧在现代意义上发生着,在中国与西方交往的话语矛盾方面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政治文化与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西霸权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对于“霸权”这一国际政治中重要现象的认识截然不同。从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辩”到当代的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强调“霸”这种行为的压迫性和非正义性 ,而西方的“霸权稳定论”以及葛兰西学派对霸权的再诠释 ,倾向于强调霸权的稳定功能和“基于同意的秩序” ,双方差异的焦点在于对霸权合法性的认识。中西不同的霸权观植根于双方不同的政治文化和话语体系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霸权观的比较 ,试图为中国外交的“反霸”特色提供一种观念和社会视角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颖欣 《魅力中国》2014,(17):68-68
朱光潜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诗中人伦和自然在情趣上不如西方诗深邃,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在比较当中寻求东西文化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平行研究的学科内外对中西诗学进行探究,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到中国诗的抒情特色以及西方诗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牛顿时代西方用数理语言描述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中华却用诗歌、书法艺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中西文明,可谓各有千秋。然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侵入中国,几千年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国学教育被西方数理语言取代:学校不教书法、诗歌、论语、弟子规,改教数理化;大字不写了、春节对联成了印刷品、西服成"汉服"了,中华几千年的独特文明正在丧失。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华夏大地高楼林立、高速四通八达、汽车进了万家、电子产品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然  相似文献   

20.
饮食男女。餐饮界的事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鲁菜。鲁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中国餐饮文化响当当的一块招牌。尤其在北方,整个北方菜就是在鲁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鲁菜的至尊就是宫廷菜。所谓满汉全席,其实就是以鲁菜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