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杭州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知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定位的模糊化、身份认知的失调性、身份转型的矛盾状等特点,从经济上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格局、政治上开通多元利益表达渠道、文化上加强城乡社区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冲突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层面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着重剖析了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并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受到社会遗传影响和冲击最大.从社会遗传的环境载体上看,他们本应受到更多的城市社会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遗传的意义被人为地强化,传统社会身份的固化与滞留阻碍了他们的身份转变与心理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困难重重.从社会遗传角度分析,政府、社会和企业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社会遗传提供有效的途径,推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却遭受到制度、文化心理、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制约。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须重新建构关系网、参与社区活动、与城市居民通婚、建立自信和克服自卑。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辜志强 《老区建设》2007,(10):15-16
城市认同是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文化心理问题.本文描述了农民工身份转换的现实状况、从转型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认同缺失及其社会原因,建议农民工提高素养,培养城市认同,完成社会身份的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空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方 《改革与战略》2014,(10):71-7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群体已经逐步完成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文章从空间生产、空间体验和空间正义的话语体系出发,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空间的现状,提出了建构公平正义城市空间的设想,力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城实践中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加快城市化建设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就显得十分必要。现从该群体当前融入城市所面临的种种制度性及非制度性障碍着笔,从经济保障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制度保障层面、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展开思考,从群体内部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出发,并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路径进行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婷  李若衡 《特区经济》2014,(10):148-150
受传统户籍制度与现实工作生活影响,农民工到底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的边界模糊,属于被边缘的群体,引发了农民工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危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年龄结构的变化,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并享受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各项社会权益。积分入户政策从制度上肯定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路径与各种社会权益,是中国户籍改革的一大进步,既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实现,还可有效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由于对农民身份的排斥、自身的职业特点、原有乡土关系的断裂造成社会歧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给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城市教育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主要从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以及社会歧视的多方面视角讨论农民工子女的产生原因,并讨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问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工的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和进行社会参与,而且他们是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本文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社交参与和文化参与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促进作用,以利于他们实现市民化的夙愿.  相似文献   

12.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社会管理制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新生代农民工退出农业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当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三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妥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体、城市社会为补充、兼之以农民工自身不断完善的三维对策。文章认为,政府方面应采取相关经济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并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建立健全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保障体系等;城市方面则应首先从心理上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帮助他们扩大社会关系网络;农民工自身则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文章从成长背景、基本特征、身份转换、城市融合、就业情况、消费倾向、权益维护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由代际差异得出这一新生群体对社会管理的新挑战: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较高,其子女教育问题凸显,现有社会保障不足等,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工人阶级化与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转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胜 《特区经济》2010,(12):146-147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更为积极的城市定居意愿。但要实现城市定居的意愿,必须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工人阶级化,真正成为工人群体;二是市民化,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化还未完成,其主要表现是只完成了职业身份转变、未完成地位身份的转化,角色意识混乱及其缺乏工人阶级的权利享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还难以融入,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制度隔离、市场压力和社会排斥三要素的阻碍。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效的社区管理,能更好的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明路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体现城市对这一群体的宽容,也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7.
雷勇 《改革与开放》2012,(12):61-62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本文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心理层面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均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在所有的外来务工者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的称呼较为排斥,对过去的农村生活,他们也不愿提及。其实在他们心中,早不把自己当做是农民。他们有着更为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融入城市的渠道和不断高涨的房价,让他们对于城市的梦想只能望而却步。现如今,农民工并不能和城市很好的进行相融,这一群体的大部分人没有身份认同感。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存在一定限制,农民工的生活存在着很多有待改善的问题,例如,工资水平较低、社保不健全、子女的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等。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不只是位置、空间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逐步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从心理和文化上认同城市的过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其融入城市所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被重视,更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状况及产生的问题,并为相应问题的缓解与应对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工不断向城市转移与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职业歧视、待遇歧视、非正式制度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以及身份歧视等。农民工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因此,一方面要完善法律制度,逐步取消农民工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进行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生活,大学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都面临着社会身份认同的问题,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出现了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心态失衡等,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文章通过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相关对策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