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唐以后,中国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无论是新禅宗还是受新禅宗影响的新儒家都不再把"出世法"和"世间法"截然分开,"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的入世精神成为唐宋以后中国宗教伦理的核心。江南地区不仅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是工商文化发育最成熟、最典型的地区;而江南工商文化精神的形成正是受到佛教入世伦理的深刻影响。江南工商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工商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勤俭"、"诚信"、"忍辱"等成为江南商人的宝贵品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禅宗佛祖中,毛泽东很欣赏六祖慧能,称他是一位“使佛教中国化了”的人。毛泽东很推崇《六祖坛经》。还经常向别人宣传六祖的身世和学说,赞扬六祖对佛教的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相似文献   

3.
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佛经翻译活动也随之展开,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开始。这些典籍不仅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广作用,同时佛教典籍的翻译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早期发展呈现佛教与政权结合紧密、专持一宗、与神道重合等特色,以后日渐普及,对于稳定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发展思想也有违背佛教初衷的地方,如亲鸾提倡的“在家佛”构成日本佛教一大特色,但同时失去了佛教的原点。  相似文献   

5.
黄妹英 《魅力中国》2014,(20):273-277
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成英文,旨在让西方人正确了解佛教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这部经典自唐朝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翻译成汉文并在中国世代流传以来,成为佛教弟子及善男信女日夜吟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合了《大般若经》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思想,佛法核心。佛教的因果观。空性。菩提心,善念,修行,般若智慧一一体现在言简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当中。  相似文献   

6.
公元6世纪,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佛教便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主要起了哪些作用呢?我想,主要可以归为三条:一、传播中国文化;二、担负国民教育的使命;三、从事其它各种文化活动。佛教在历史上虽然也起过一些消极作用,但总的看来功绩是伟大的,是不可磨灭的。一、传播中国文化佛教最初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将它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称之为“蕃神”。不久,通晓佛学的圣德太子出于改革和治国的需要,亲自注释佛经,积  相似文献   

7.
东岩寺,位于文水县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中心陈家庄,东汉永平十年(67)明帝钦旨由大司农西河隰城(山西柳林县穆村)人王敏出任钦差大臣,在并州吕梁山创建皇家佛教寺院,由印度梵僧撮摩腾、竺法兰、檀那选址,在程家庄创建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发源圣地之一东岩寺,它比洛阳白马寺早建8年。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原有的文化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它那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领域,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人结合这篇文章,描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威 《魅力中国》2011,(21):521-521
佛教是贵州文化一重要组成部分,欲了解贵州社会生活之全貌,我们就需对贵州佛教做一深入、系统之探究,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贵州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在贵州佛教的发展历程中,明清两代是贵州佛教繁荣鼎盛期,对此时段贵州佛教的探究,在整个贵州佛教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泉畔有梵音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21):29-31
对古代中国而言,佛教是彻底的异域文化.佛教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须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与中国本土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穿越这条高耸的山脉实在是太困难了.可是,佛教竟然穿越了"世界屋脊",奇迹般地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跟社会的联系越加紧密,佛教在都市中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回顾都市佛教历史发展脉络,对我们把握佛教寺院在都市社会变迁中的特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松 《魅力中国》2011,(7):274-274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积极适应中国国情,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在佛教的众多分枝中,当今以少林寺的最为声名显赫,成为中国佛教在国际社会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少林寺称得上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少林寺为例,谈谈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李云辉  张正会 《魅力中国》2009,(20):173-17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经历了与传统"善恶有报"的观念的对立与冲突,其背后隐藏着佛教与中国既有文化的冲突.在中国世俗道德的巨大压力下,佛教解释与反驳的过程,就是妥协和改变的过程.以因果报应论的修改为开端,佛教开始了逐步中国化的历程从佛教在中国"因果报应说"的变迁可以一窥佛教中国化的思路,以及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佛教旅游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大,但是旅游实践中,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缺乏清晰认识,这对佛教自身与佛教旅游事业二者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佛教旅游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和宗教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范丽丽 《魅力中国》2010,(29):256-25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在中国的西域传播开来。这一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化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  相似文献   

17.
吴方方 《魅力中国》2013,(25):240-240
青藏雪域,孕育了西藏神秘宗教千年文化艺术的珍宝。一千三百多年来,西藏做为佛教的传承圣地,成就了佛教发展历史的巅峰。它的历史与文化一直笼罩在一层神秘又神圣的光环中。有着“”众神的香巴拉、“佛教最后的圣地”等美誉。自佛教从印度北传人西藏后,佛教就溶人了藏族人的生活,成为了西藏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个藏族人都是佛教信徒,任何佛的塑像或照片,藏族人都会一脸肃穆地合十膜拜。藏族人对佛的虔诚。不仅使西藏倍增神圣感,也使得西藏话题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缅甸的宗教     
缅甸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小乘教)国家,全国有80%以上的人是佛教徒,约有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据考证,公元四世纪时佛教就由中国传到缅甸,而在公元七世纪后,自印度传到我国南诏的佛教密宗,则又是经过缅甸传入中国的.在缅甸自古以来佛教徒使相信造塔建寺功德最大.因此,从大小城镇到穷乡僻野,几乎处处都可见到寺庙和佛塔.佛寺是人们进行宗教和节日活动的中  相似文献   

19.
门喜 《魅力中国》2013,(25):103-103
唐朝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而且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已经从神的世界走向了人的世界,宗教壁画的发展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通过对吴道子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描述。使我们对唐代洞窟壁画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2008,(10):123-123
宝光寺的塔有"东方斜塔"之说。"塔"这东西,是梵文音译,就是埋葬佛舍利的坟冢,中国佛塔大部分是这个功能。宝光寺的塔建于唐代,那时一座同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砌舍利塔。据佛教人士书,释迦涅磐后,印度阿育王为弘传佛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