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黎赟  何大顺 《魅力中国》2010,(32):245-245,241
翻译腔是翻译过程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翻译腔的概念,初步分析了翻译腔形成的原因。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译者自身的外语水平和中文表达能力等原因,在英汉翻译中形成了翻译腔。要避免翻译腔,译者就要加强英汉语言的学习,掌握常见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收集中国经济词汇的中式翻译材料,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找出经济词汇中“中式英语”翻译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提出克服“中式英语”的各种技巧。  相似文献   

3.
陈凡  何大顺 《魅力中国》2010,(26):249-249,252
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兴起必然会与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这也就决定了翻译一定带有非文本目的。本文就试以这三次翻译高潮为线索来分析翻译的非文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当前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研究的现状出发,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即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间环节,分析了存在“翻译主体间性”的主要原因,以及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谁是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体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金鑫 《新西部(上)》2009,(12):170-170,104
本文以《红楼梦》为例,从翻译目的角度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前后应将翻译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样的翻译才会有的放矢,有所成效。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学生在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出现“Chinglish”的现象。本文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教授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理论家。他在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其诗歌翻译理论宗旨:‘信、达、优’;译诗的“三美”论;翻译方法的“三化”;翻译的目的“三之”,不仅对中诗英译有借鉴意义,而且对英诗中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英迪 《魅力中国》2009,(14):106-107
音乐鉴赏教学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音乐具有“不可翻译性”但是音乐鉴赏教学需要“翻译”。目前高中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违背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审美需求,本文尝试从“翻译”音乐的角度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慧 《魅力中国》2013,(26):105-105
本文鉴赏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堞恋花·春景》一词。笔者详细的介绍了许老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三似”“三美”论,及其在该词的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旨在对热爱诗词翻译之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搦  王华 《东北之窗》2011,(23):62-68
“翻译业是冷门,就像待挖的金矿。”这是凤凰凯歌翻译(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凯旋时常挂在嘴边的话。19年的孜孜不倦。让牛凯旋在国内的翻译行业中名震四方。有人说,“牛凯旋是个翻译家”。还有人认为“老牛是个商人”。“翻译企业家”则是牛凯旋对自身的定位。牛凯旋在国内第一个提出规划建设“中国(大连)翻译文化产业园”的项目构想。长达七年之久的不懈奋斗。历尽艰难,不言放弃,终让构想变成了大连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该项目是采用产业园式的服务业态,在国内当属第一家,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对话牛凯旋。俯视中国翻译文化产业园……  相似文献   

11.
邓宏春 《老区建设》2014,(16):48-51
单一的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大势所趋。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结合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陶瓷专业背景和英语语言水平,对“陶瓷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与实践,培养“陶瓷+英语”复合型翻译人才,并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复合型翻译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郑方 《重庆与世界》2013,(10):64-66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文化转向”以来,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的身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译者的主体性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党政文件为例,分析译者在外事翻译中为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为外事活动服务,保证外事翻译的严肃性和翻译效果,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3.
陈博 《魅力中国》2014,(19):248-248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迭(Eugene Nida)的“读者反映论”对我国的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一直都受到翻译界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本文旨在从“读者反映论”观点,看朱生豪翻译策略。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奈迭的“读者反映论”;第二部分“读者反映论”在朱生豪译本《哈姆莱特》翻译理论的体现;第三部分进行总结以便给后来的译者们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京剧音乐     
张雷雷 《魅力中国》2011,(10):315-315
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而音乐又可视为戏曲艺术的灵魂。京剧由“秦腔”“昆曲”“汉调”“徽调”等等发展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皮黄腔”(即“西皮”“二黄”)。京剧中西皮腔、二黄腔发展的较为完善,影响很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皮黄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翟珊 《中国经贸》2010,(24):111-112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立法文本的翻译。法律翻译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理想的法律翻译应该是“忠实”和“通顺”的完美结合。近年来,我国立法文本的翻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立法文本的英译还存在一些不足。鉴于立法文本的英译存在的问题,本文简要论述法律翻译原则指导下立法文本的英译。  相似文献   

16.
董莹莹 《魅力中国》2010,(29):233-233,135
翻译的“真”与“美”之争一直是广为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翻译应当忠于原文,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表现形式,尽量做到“原汁原味”,而有人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做到使译作富有音美、形美和意美,才能传芳百世。本文作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即在追求真的基础之上,译出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红梅 《魅力中国》2014,(13):188-188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并化和归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异化或归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厦的多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从而实现真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傅雷最主要的译论是“神似”,自其诞生以来,考其来源和探其内涵者不在少数,本文认为傅雷的“神似”译论应该源自其绘画思想,具体则可能来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与“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等言论。并且具体通过比喻句和习语的翻译,来探讨傅雷的“神似”翻译观。  相似文献   

19.
世博口号能否再加个符号——基于城乡统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及宣传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由英文的“Bettercity,beger life”翻译而来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翻译相对于“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的翻译具有更加顺口、更直白的特点,其主谓结构更加符合中国语言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崔永杰 《魅力中国》2011,(7):338-338
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实质上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本文从其在谚语及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帮助读者灵活的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