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余辉 《魅力中国》2012,(29):96-97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在我国是刑法分则中本身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罪名,但是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判例越来越多,甚至存在滥用的倾向,很容易让人感觉有“口袋罪”的嫌疑,这严重影响了刑法本身的威严,也不利于司法统一。本文在对过去近十年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作出认定。  相似文献   

2.
张志启 《魅力中国》2010,(33):61-62
无论从杭州七十码事件、南京张明宝事以及成都孙伟铭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引起对公共安全的极大危害。因此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将飙车、醉驾拟入刑定罪,意在利用刑法规制此类行为,从源头上治理之。但是专家指出判刑应慎重,避免权利的滥用,同时认为并非越重越好。笔者试利用犯罪构成的四要件理论分析之。  相似文献   

3.
靳羽葆 《魅力中国》2014,(24):302-302
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当在保护食品安全领域充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食品安全的概念、刑法保护的现状等介绍,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两个立法缺陷:法条罪名设置过于单薄和资格刑缺失。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保护机制,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将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扩充食品安全犯罪罪名和增设食品安全犯罪的资格刑。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理由如下:其一,因果关系不能呈现构成要件所必须表现的犯罪活动的主、客观事实情况,根本就不具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性质。其二,因果关系不能确切的判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属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其三,刑法因果关系不具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外在事实特征。其四,因果关系在认定和判断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起到的是“工具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醉驾入刑使得我国由醉酒驾驶引发的犯罪出现了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罪并立的局面。司法实践中,这些犯罪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把握.如何区分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罪、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是醉酒驾车犯罪刑法适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一般可以把它分成特定企业面向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B2C模式和不特定多数消费者面向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C2C模式两类。C2C电子商务模式是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模式,其特点类似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跳蚤市场。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买卖双方外,还包括电子交易平台供应商,也即类似于现实中的跳蚤市场场地提供者和管理员。  相似文献   

7.
"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时,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可见,刑罚的轻重应当与行为触犯的罪名和犯罪行为具体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齐皇 《黑河学刊》2012,(1):100-101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依据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笔者认为:本罪的犯罪客体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本罪的客观方面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醉酒驾驶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已满16周岁的人;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我国处罚未遂犯理论根据的演变和我国《刑法》处罚未遂犯的理论观点,介绍了我国《刑法》处罚不能犯根据的理论分析及应有转变,得出了结论。认为,我国宜采用"具体危险说"来区分不能犯与未遂犯的界限,并以行为后所调查清楚的该行为因果序列中的一切事实为基础,根据一般人的标准来划分不能犯与未遂犯。对不能犯进行严格的不处罚。  相似文献   

10.
精神病人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患者除不能正常地为国家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医疗看护并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有的精神病人甚至由于精神异常,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1/3的精神病患者具有主动攻击意识,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因此,精神疾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航 《魅力中国》2013,(23):336-336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相似文献   

12.
陈海燕 《魅力中国》2011,(1):227-228
想象竞合犯具有多个危害行为,具有多个社会危害性,理解想象竞合犯的本质应当首先明确想象竞合犯中“行为”的实质含义,想象竞合犯实质上是具有多个刑法意义的危害行为的竞合,是实质的数罪;对想象竞合犯应当按情况进行择一重罪从重处罚,这是其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和刑罚公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厘清责任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日前制定了《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其中,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从事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以及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的,会处5万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相似文献   

14.
陈琨 《魅力中国》2011,(5):161-162
刑法理论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仍然是“人”,“以人为本”是其价值灵魂。刑法的要立足并充分考虑到人性,不仅要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之上考虑人性的趋利避害,而且也要考虑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实现刑罚的个别化。人道则是在人性的基础上,以人性为内容和尺度来处理和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的道德准则,刑法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在人道化的道路上前进。而保障人权是现代刑法的终极价值追求,而保障人权的刑法都是立足于人性并且关注人道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众多刑法罪名中,有一类犯罪原本是从属于正犯的帮助行为,但立法者将其独立成罪并且设定刑罚。该类犯罪行为有特定的帮助对象,实施特定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帮助结果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修正案(九)》)中新增加了许多以帮助行为单独定罪的罪名,其中也包括由考试作弊入刑引出的一系列帮助考试作弊犯罪行为,如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等,其必要性值得肯定,但对于帮助考试作弊行为的定罪与量刑标准,仍需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梁佳蔚 《中国经贸》2009,(22):259-259
抗生素是现代医疗中必需的药品,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但随着抗生素广泛大量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速度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本文通过卫生经济的分析方法,探讨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危害和解决办法。抗生素滥用是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并由抗生素药品供需方共同导致的。加重了政府和人民的经济负担,危害公共安全。需要转变“以药养医”的体制,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7.
单位犯罪是97刑法增加设立的罪名. 刑法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潘松萍  王夷  肖立威 《魅力中国》2009,(27):182-183
行为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既遂的类型之一,是指只要实施了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基本构成要件行为就为既遂,而无须发生特定的犯罪结果或有该犯罪结果发生的法定危险的犯罪类型1。一、行为犯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唐慧 《重庆与世界》2012,(10):43-45
我国刑法条文规定醉酒者应当负刑事责任,但不能简单地对所有醉酒者实施的犯罪行为者均以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认定不符合客观真实的原则。除病理性醉酒系无刑事责任能力外,有部分长期嗜酒者因为慢性酒精中毒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已经出现行为异常,司法审查时应当关注其真实的刑事责任能力,必要时依法作出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书。区别对待与不能将醉酒...  相似文献   

20.
传统刑法理论扩张了教唆未遂的范畴,并且将《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解释为教唆未遂,这样的解释结论造成了刑法处罚上的不协调,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修改论者提出应当通过修改上述条款来弥补这一不足,而解释论者则坚持在共犯从属性的立场上,对上述条款做重新解释。实际上,教唆未遂只包含被教唆者拒绝教唆或者被教唆者已有犯意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