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讼主体资格是权利主体启动诉讼、进行维权的前提,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却没有对民事诉讼的权利主体的诉权资格给予充分的规定,致使在很多情况下,受害主体的权利由于缺乏诉权资格而得不到保护.为此,应确定潜在侵权时诉讼主体权利;确定后代人诉权.这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是法律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民事诉讼法作为三大诉讼法之一,在解决环境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件要进入司法程序,得到民事诉讼法的救济,必须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障,即必须能进入立案阶段。而司法实践中很多受到环境侵害的当事人不能得到法院的立案,诉权得不到保障,因此,研究环境民事诉讼立案的法律依据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及其法律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知识产权滥用现象日益普遍,传统司法规制权利滥用的方式已明显不足.因此,探索我国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的问题,创设更为有效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也和其他民事权利一样,有被滥用的可能。综合国内立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从实体法到程序法都有反知识产权滥用适用的主要法律原则及条款,但从整体上看可操作性不强。而从美国、欧盟的立法来看,都针对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很强的规制。我国应针对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并结合现实情况建立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因出现违法执行和执行错误的行为而损害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屡有发生,当事人正当的权利得不到主张,应该给予保护的利益无法实现,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由于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都没有针对上述内容具体规定救济措施,发生此类案件时,当事人无法寻求一种合理的司法手段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在执行程序中建立执行听证制度监督执行,不仅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能保证法院执行活动在程…  相似文献   

6.
蔡诗俊 《魅力中国》2013,(17):258-25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佘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在公民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彤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动机同样得到了“强化”。实践中民事恶意诉讼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立法上的缺位,对民事恶意诉讼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制体系,对受害人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救济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民事恶意诉讼。长此以往。必将极大的损害司法权威。本文从民事恶意诉讼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分析。对杜绝恶意诉讼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助于这一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法律研究也呈现繁荣的情形,然而对于民事诉讼法而言,其研究的繁荣只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其理论构成与研究深度存在贫困化的特点,这导致我国民事诉讼法与现实相背离的现象明显。文章主要从民事诉讼与实践脱离、研究方法缺失、研究主体失位、程序与实体分离这四个方面探讨民事诉讼法学贫困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林倩倩 《魅力中国》2014,(12):307-307
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和解制度在民事司法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制度有效的缓解了司法实践的压力,同时也极大的发挥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运用。执行和解的产生和履行必然会对执行程序产生影响。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民事执行和解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选择有关程序和程序有关事项的权利。伴随程序理念的转换,我国诉讼法急需确立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选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他要求所有参与者都秉承诚实信用的原则,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我国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就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但以往更多的是针对市场经济中的民事主体而言,要求民事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讲诚实,守信用。而对于对市场经济有监管职能的政府一方则没有明确这方面的要求,这也就似乎表示政府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没有守信用的义务,再加上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所以在中国,政府往往是只享受权利,而要其承担义务则有上天之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裁量权像斧子一样,当正确使用时是件工具,它也可能成为伤害或谋杀的凶器”[1]。行政裁量权所具有的主观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决定着其存在滥用的风险,所以应当对行政裁量权进行合理规制。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初步建立行政裁量权滥用的司法审查制度,但模糊的审查标准导致行政裁量权滥用的司法审查常被“束之高阁”。文章首先阐明行政裁量权滥用司法审查所面临的困境,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并在尊重行政裁量权价值的基础上,确立合理性审查原则、比例原则和行政裁量权滥用的情形,以此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滥用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定了国内民事诉讼应诉管辖制度,应诉管辖是当事人处分权在管辖上的具体体现,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权,使管辖错误合法化的同时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应诉管辖制度相关规定及理论研究不足,不利于应诉管辖制度立法价值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应诉管辖理论,根据我国司法现状完善相关规定,以便更好的适用国内民事纠纷案件,符合民事诉讼法改革的原意。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其目的是保障民事法律法规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然而在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却没有得到较好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已经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法院也面临着"执行难"、"和解难"的问题。案件的长期不结,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解决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鹏  叶臻绿 《黑河学刊》2012,(3):103-105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古老的自然法则。在罗马法时代,其作为道德规范迈入了私法领域,之后又上升为规制市民社会法律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诚实信用原则更充分的显示着其"帝王规则"的特有品质与魅力。作为自然法则的诚信理念,其朴素的自然法品性应为所有法律所确认。这一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既具必然也有必要性。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能规范程序推进、降低司法成本,而且还能促进我国司法改革,实现司法为民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程晨 《魅力中国》2011,(17):128-128,124
我国司法实践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有发生,然而由于现行法律的规定,进行民事公益诉讼过程中存在颇多困难。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增加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对在我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问题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源自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之规定,即"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该制度实施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但是也出现许多困惑,以至于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含义、诉讼地位、权利和义务等存在诸多争议,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第三人制度理念,来重新界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含义、和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7.
何成 《理论观察》2013,(6):64-65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何成 《理论观察》2014,(6):83-84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9.
张向争 《魅力中国》2013,(20):390-390
虽然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进行了明确,但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一、扩大明确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关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而将众多民间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排斥在外,也并未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笔者认为。应将公益诉讼的诉权真正赋予能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民事主体或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20.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对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当事人的权利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与民事审判改革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鉴于此,文章结合民事审判改革要求,对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如何实施的问题提出一些拙见,包括其定性、行使原则与限度、适用情形、行使不当的救济、行使阶段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