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彦明 《魅力中国》2013,(34):175-175
笔墨,是中国画赖依存在的根本,在中国画教学中笔墨训练对初学者至关重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可使学生的笔墨训练扎实而富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笔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在强调用笔的同时,也要对用墨作出一定的解释,反之亦然,同时还应强调笔墨为表现对象服务,单纯孤立地讲解用笔用墨没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墨海心语     
中国画的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创造。当代中国画丰富的语言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的鲜明性和视觉的冲击力,将是实力派画家艺术的追求。同时要在继承传统的法则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创立。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笔墨是创造个性语言的工具。中国画的魅力,就存在于墨分五色,笔墨滋润的味道。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一为气韵生动,乃墨气也;二为骨法用笔,乃线力也;三为传移模写,乃学法也;四为经营位置,乃构图也;五为应物像形,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像也;六为随类赋彩,乃浓淡相宜色彩也。说明用墨用线造形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要素地位何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昭 《魅力中国》2011,(20):302-302
在世界上各类绘画艺术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用线表现形式独树一帜。中国画的写意笔墨,既借鉴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用笔的各种表现方法,又结合了绘画的造型表现形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写来“抒写”画家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结晶。本文论述写意笔墨之“写”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并探究画家“写的主观意向与心路历程”以及引发新时期人们对写意笔墨之“写”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乐 《魅力中国》2014,(8):90-90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全图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显著的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从画中的构图、线条、笔墨等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哲学及美学思想对其的影响。中国的感性文化更是在笔墨形式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孤灯。夜读。偶翻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八有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李成惜墨如金,是也。”讲的是作画时用墨先后,淡浓有致,不轻易浪费一笔一墨。   作为杨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郑板桥,就是惜墨如金的典型。他的作品,凡名花异草,青竹怪石,溪岸江乌,古树兰蕙,都笔墨纵逸,而曲尽其妙,用笔秀轻潇洒疏而不蔓,真所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天趣横溢,形神俱足。   你看他那幅《兰竹图》,画中结构清新,用笔遒劲、酒脱,水墨淋漓,浓淡疏密有致,丛兰长于石隙,修竹两竿,不蔓不乱,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空白称之为“计白”,在绘画的构图、布局或‘“经营位置”时,把“白”当成是已在计划之内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作品整体构思的有机成分。它不是“完全的白”,而是蕴含着更为神秘、更富有想象的意义。在创作中,这种意识和形式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画有有笔墨处,也有无笔墨处。’”画的有笔墨处,相当于宇宙的实处,画的无笔墨处,相当于宇宙的虚处。第一我们要知道,宇宙的虚处,为灵气所往来.较实处更属重要;画的无笔墨处,为神韵所隐现,较有笔墨处九当注意。‘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  相似文献   

8.
杜枫  陈茂辉 《走向世界》2011,(33):62-64
中国人应画什么画?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画种:中国画。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画画家为这门艺术贡献了不同的内容、枝法、境界,作品和著述洋洋大观。今日,仍有大批中国画画家努力着。中国画市场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炙手可热。按说,中国画家应该画中国画。因为中国画里蕴藏的是中国文化,而中国人最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画创作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前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唐志契的论述中,“意中之事”、“眼前之景”分别代表“意”与“境”要描绘的内容。花鸟小品画盛行于宋代,其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虽为小品,却能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笔墨”观念,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实践与理论活动中地位尤其关键,对它的思考反省,是推进中国画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要工作.笔墨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工具材料,还是一套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技艺制度,更是精神性的审美观念集合.笔墨的丰富性、多义性、复杂性,正与其历史积淀下的厚重底蕴和其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意义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改良中国画、改革中国画、革新中国画的三个方面成就及发展过程,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笔墨特征。指出中国画的革新主要体现在西方技法的融入与写实主义精神的确立,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发展历经了中国画革命与革命中国画的进程。这是一条从自觉求变到主动求变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画家,不知道"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人大慨极少,但在其中下气力认真弄清此语本质意义的人却为数不多,而真正有能力随着生命过程,不断发现、不断实现笔墨时代性之变的艺术大家则属罕见。"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形式。"笔墨之变"的现代内涵甚至超过了笔墨本体,它表达着中国画随时代变革而变化着风貌的必然规律。从这种意义看,"笔墨"  相似文献   

13.
李齐 《魅力中国》2010,(23):318-318
在“元四大家”之中的王蒙山水画的新观念表现在笔墨和布局上,他的突出特点是他以多种方法表现出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其画笔墨繁而不乱,构图满而不臃,结构密而不塞。他的皴法以密集见长,但密中有虚灵飘荡之概,且用笔皆已是文人水墨的特征,染有明显的书法情趣:  相似文献   

14.
《发展》2010,(2):I0001-I0001
刘大林,字气浩,1949年生于湖南,号九嶷山人,性情豁达,为人率直,其幼年习乐理,继攻绘画,长期专心于中国画的研究,尤酷爱画马,其画风雄厚激荡。苍茫冷隽用笔大胆洒脱,用墨潇洒豪放,灵感袭来之时,挥毫自如,心得意会如醉如痴。若颠若狂。其作品神妙绝伦。令人动容。其笔下骏马均得国内外书画大家的推崇,举称中国西部画马大家。作品多次参加历届全国和国际性展览。  相似文献   

15.
邹世兰 《魅力中国》2010,(7X):294-295
"钩勒"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用笔,也是中国哲学本源理论"太极"图的诠释。"钩勒"的线条,是中国画塑造形体的主要形式,中国画以线造型,用笔之法"道"自古有之。如:黄宾虹的"五笔"之说,六法中的"骨法用笔"……中国画家将"太极"中的阴阳,乾坤的中国哲学宇宙辩证法用于中国绘画中,形成中国绘画独特的"钩勒"之"道"。  相似文献   

16.
杨海威 《发展》2008,(12):82-82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在视觉艺术领域最集中的表现。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让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进而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17.
朱西平,自幼喜画,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西安水墨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西安中国画院画家、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当代中国画名家朱西平画集》等,发表有论文《中国山水画的浑厚与笔墨的鲜活性如何运用》。作品曾在全国性的书画大展中多次获奖。其中有许多作品入选《中...  相似文献   

18.
从古至今,中国画都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的精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论述,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已成为表现个性和民族性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并使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晓丹 《魅力中国》2009,(12):142-143
从古至今,中国画都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是中国画的精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论述,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已成为表现个性和民族性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并使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显惠 《魅力中国》2014,(12):61-61
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构思-首重立意胸有成竹;二、造型--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三、构图-透视;四、意境-以形写神;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