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舌尖1》所秉持的在美食的地图上发现历史、文化、传统与温情之后,《舌尖2》在美食的清单上记录了家常、时节、故土与脚步。而在观看纪录片之后,留存值得珍藏的“纸上美食”,成为很多观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王蒙 《新西部(上)》2013,(12):80-80,89
本文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扩大知识传播和宣传主流文化,从而彰显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所谓:“该片的主要关注点是人和食物的关系,同时也将食物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3.
桑晓 《魅力中国》2014,(27):275-275
今年4月18日起至6月6日。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八期节目。在引发收视狂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争议。美食和故事怎样调和,才能烹制出一场“视觉大宴”呢?回顾纪录片的本质和功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相似文献   

4.
佚名 《宁波通讯》2012,(11):62-62
5月23日,央视一套晚间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收官。这部7集的纪录片,说的是中国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然而,它却引得无数观众深夜还守候在电视机前,边看边在微博上刷屏,让“舌尖上的中国”五个字跃上微博话题榜!为什么纪录片能在话题性和口碑度上都轻易击败热播剧?除去视觉的饕餮盛宴,贯穿纪录片的人文情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芮群伟 《环球财经》2012,(6):116-11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引来一片叫好,电视台的收视率也提高了很多。这事有点奇陉,按说如今谈吃色变,食品安全不断出现问题,连自来水部让人惴惴不安了,缘何这样一部介绍各地风味美食的纪录片大受炊迎?我没有看全这部纪录片,也知道其和一般的电视美食拦目不一样。美食文化从来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块美食,一块文化,这部纪录片其实说的是文化这一块。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抛开了专注于食物本身的拘束而将饮食当作一种文化来描绘讲述,它将镜头深入到每一种食物的渊源中去,并探寻令人对它的传承和创新,表达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追求和审美取向.于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着无数充满文化力量的解说贴近着这些食物的味道,又通往食物背后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7.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与乡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晗 《中国报道》2012,(6):96-96
央视最近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bite of China》,听起来是介绍各地美食,但更多的是在讲述食材和食材背后劳动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除了一般的翻译要求外,译文还应保持原文的瞬时性、特殊性、口语化等特点。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及生态,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字幕翻译有助于中国美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美国“探索频道”的诞生、理念以及成功原因,探讨了“探索频道”的成功给当代我国纪录片的制作与运营带来的启发:纪录片走商业化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在于真实感觉和给人的一份真诚;我国的纪录片在故事性与知识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国的纪录片在专业性和技术性上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杜伯琰 《环球财经》2014,(7):114-117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国内又掀起一波新的中华美食热潮,让不少国内外的饕餮再次见识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广博精深.不过与《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舌尖上的中国2》受到的批评多了不少.其中有一个评论,我认为虽稍嫌刻薄,但也精道:《舌尖上的中国1》是先找美食,然后寻找美食背后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2》是先找故事,然后随便做道菜.  相似文献   

11.
微话题     
《中国报道》2014,(5):9-9
《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 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CCTV-9纪录频道开播。第二季延续第一季风格,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也都让观众备感亲切,而同时更加注重人文情怀。有网友吐槽:《舌尖上的中国2》似乎更应该叫做《舌尖上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正千呼万唤始出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在全民瞩目中的热播似乎是没有疑问的事。用感性、真挚的故事记录、讲述的古老中国的这方水土如何养育它的子民,让中国的纪录片人再一次屹立在影像时代的前沿。从CSM全国网最新的数据得知,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世界》2014,(13):12-12
《胶东烽火》在央视开播 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烟台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大型红色文化主题纪录片《胶东烽火》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胶东烽火》以胶东革命历史为根基,是烟台市继上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烟台开埠》在央视热播后,推出的又一部反映胶东红色文化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对于进一步提升胶东红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日,央视拍了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火得不行,不但媒体一边倒地热捧,网络一波又一波地评论,收视率一次又一次创新高,尤其有意思的是,大凡片中提到的中华美食,诸如"云南火腿"、"毛豆腐"、"松茸"之类,在淘宝网销量也突然大增,其中  相似文献   

15.
王亚龙 《发展》2014,(10):80-80
正一、纪实化是文化类纪录片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在于记录正在进行的一段时空跨度相对较大的一段现实或历史。那么,无论是新闻纪实类的纪录片,还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都应立足当下,做到真实、可信,做到"真、善、美"。纪实化,是文化类纪录片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纪录片贴近动态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必然。文化类纪录片纪实化的主要表现特征为:(一)从正在进行的一件文化事件入手,运用纪实长镜头切入对文化与历史的表述,让历史与现在交错进行;例如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大多以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别。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窗口,阐了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异。展示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餐饮文化体现精、美、情、新四大特征。西方餐饮文化表现在生、冷和方式简学。中西餐饮文化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同时也相互包容。从中窥见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朱星辰 《老区建设》2014,(12):33-34
中华饮食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即使是在本土文化被淡忘的今天,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能迅速地激起中国人对饮食的情感。将饮食看做一种文化并心怀认同感并不是当代人的专利,早在明末清初的李渔就在其艺术学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饮馔部》中阐述了自己对饮食独有的人文情怀。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作为线索,通过解析《闲情偶寄·饮撰部》和《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饮食文化及其相关关系,研究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沈晨 《魅力中国》2014,(21):264-26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创作起步的小众传播媒介-纪录片,于2012年走向高潮,归功于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其一夜爆红的背后,与受传者心理选择的时代背景、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心理标准有关。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一一对应分析。  相似文献   

19.
汪杨 《上海经济》2012,(7):68-69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你看《舌尖上的中国》了吗?""你是哪儿人,你们那里有什么好吃的?"这几句话成为最近人们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而分享各地美食则成为大家共同的谈资。引爆舌尖效应吃,对于中国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熟人见面第一句便问:"吃了吗?"无论那个时间是不是饭  相似文献   

20.
艾莉 《中国西部》2014,(18):78-81
近日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火热开播,从繁华的大都市到炊烟袅袅的大山深处,片中借美食传达人生百味,道道菜肴都能击中观众的味蕾和泪点。 餐桌上可以延伸人生的姿态,也能成为外交的一种点缀,甚至是工具,前者是抒情的、浓厚情感的表达,后者却是云遮雾罩的、难以揣摩的宏大叙事。因为饭桌上各国元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就意味着全球政局如何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