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国晚清时期林业税费制度安排所呈现出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林业税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比较混乱,且税费负担繁重,如木税、关税、厘金税;林业税费繁重且税负水平不均衡、创办新税——厘金税、协定关税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税收结构发生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过渡的变化是晚清时期林业税费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晚清时期林业税费制度产生的影响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渐瓦解。研究的结论是:晚清时期的林业税费制度是在政府面临空前财政危机情况下巧立名目增加税费的现象,晚清的林业税费结构发生了逐渐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转变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晚清林业税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冯志杰 《中国农史》2006,25(4):24-30
本文对晚清时期农学书刊的出版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该时期农学书刊出版的基本态势、特点、重要出版物及其对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晚清时期农书出版沿着传统农书与翻译引进西方近代农学出版的两条轨迹演进.但前者不断趋于衰落,后者则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晚清时期农学期刊的诞生,是农业科技传播领域的一个创举,也对近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分税制思想滥觞于晚清。以合理配置国家权力为核心内容的宪政改革是催生分税制思想的政治基础,厘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改变散漫紊乱的财政秩序是促使清末官员畅言划分国家税地方税的现实原因,西方财政分权学理及分税制制度经验的引进是促使时人讨论国家税地方税划分方案的外部力量。在上述力量共同作用下,晚清分税制思想走的是一条“导源西籍、取径东瀛”之路;思想主体以政府官员为主,进步学人为辅;其内容限于税收划分的讨论而忽视支出划分;流于经验借鉴而缺乏学理分析。  相似文献   

4.
陶德臣 《中国农史》2016,(4):3-13,22
晚清时期外国人对近代中国茶业危机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种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茶叶在种植、加工制作、销售方法、成本税厘诸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因而无法与印度、锡兰茶进行有效竞争。他们从茶叶种植、加工制造、贸易条件诸方面,提出了破解近代中国茶业危机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触及到近代中国茶业危机产生的一些要害因素,涉及茶业振兴的一些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及启发价值,推动了近代中国茶业振兴活动的兴起。由于侵略本性的局限,晚清时期的外国人不敢也不愿意真正从本质上揭示中国茶业危机的产生原因,更加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中国茶业危机的有效对策建议,反而公开宣扬侵略有理的谬论。挽救中国茶业危机,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赢得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茶业发展的坚实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政治整合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命题。一般而言,政治整合主体是政府,但又不局限于政府。本文以丁戊奇荒中的乡村义赈慈善组织为例,探究民间慈善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一方面,饥荒中猖獗的妇女买卖,瓦解着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出于维护教化目的,义赈同人积极筹办妇女救赎事宜,实现文化价值的重塑和整合。另一方面,饥荒中西方的赈济活动和新闻舆论对国内赈济活动的批判,刺激了江南地方精英的民族主义反应,义赈同人积极开展跟踪救济与灾害救济活动,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7.
张金岭 《中国农史》2001,20(4):38-44
晚宋时期(1205-1279)是指宋朝历史的晚期,是宋王朝趋向衰落和灭亡阶段。南宋农业经济在南宋前期、中期有所发展之后,大致从开禧北伐(1205)开始衰落。农业经济的衰落是晚宋全面财政经济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深层次社会危机的明显反映。本文拟从官田经营不善、田赋的流失与和征敛过重两方面来探讨晚宋农业经济衰落的原因,指出晚宋农业经济衰退虽然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是由统治腐朽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清光绪年间,湖北武昌县樊口地区,外江内湖的水系特征,内乡与外乡的畛域之见,使得当地民众就是否该修建樊口闸坝,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水利冲突。并进而引发了以湖广总督李瀚章和兵部侍郎彭玉麟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支持派,双方就水利工程涉及的农业、渔业、商业、航运、水利安全等诸多领域展开争论。樊口闸坝事件,体现了晚清地方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国家与民众有关大型水利工程的决策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沉重的历史包袱一直是农信社发展的一大羁绊,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是我们的心头大患。如何摆脱困境、卸下历史包袱?历年不良贷款的处置经验告诉我  相似文献   

10.
11.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们近日联合发出通知,公布粮食生产区2005年晚籼稻三等品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为72元。  相似文献   

12.
人口、垦殖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冈 《中国农史》1996,15(1):56-66
本文以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为视角,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各种类型的垦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北宋以后,中国人口出现明显的长期上升趋势,人口压力导致农垦与山林垦伐的加剧,特别是到了清中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有超过自然资源永载力的迹象。作者还认为人口迁移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中国古代自东汉以来人口自发迁移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唐代以后,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北方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而南方还能保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相对优势增加,于是人口长期由北向南移动。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以后,生态环境开始逐渐恶化,于是移民利益减少,风险增大,至清中叶这种人口的南北大迁移才大体停止下来。  相似文献   

13.
《农家之友》2014,(9):39-39
<正>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他曾担任过中华帝国的皇帝、中华民国第1任大总统、北洋军阀的领导人、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朝鲜国总督。据说,袁世凯得势后,曾有取清王朝的天下而代之的想法,为此,他还扒掉了自家祖坟围墙。  相似文献   

14.
15.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玲 《中国农史》2004,23(3):124-128,F003
绿洲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绿洲农业开发的基本进程,分析了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是绿洲开发的先决条件,战乱、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和过渡放牧是造成绿洲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6.
晚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或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不得不推迟播期等原因而形成晚播小麦。  相似文献   

17.
姚桂峰 《农家之友》2009,(19):33-33,39
盘锦市是一个淡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水稻生产需水量非常大,晚育晚插技术是在选用中熟品种的前提下,实行晚育苗晚插秧稻的栽培方式,缩短水稻本田生长期,使插秧期尽量与雨季接近,减少断水时间长带来的风险,增加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确保在干旱缺水年份能种上稻、种好稻。  相似文献   

18.
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滔 《中国农史》1997,16(2):41-50,67
本文是《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一文(刊于《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的续篇,文章通过对清代苏松地区的仓制的“追踪”研究,从仓储的变迁历程、管理和运营等三个方面,揭示了仓储制度在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这样的个案分析也许要比仅仅立足于制度本身的研究,更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仓储制度的运作实态。  相似文献   

19.
20.
中央储备粮宁乡直属库6年来的储藏探索表明,晚籼优质稻在湖南的自然条件下,通过控制入库质量、结合入库期间和入库结束后的机械通风、度夏期间除湿机控湿、谷物冷却机控温等措施,可以确保平均水分在15.5%以内的晚籼优质稻安全度夏,一年内保持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