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可以划分为利益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其他动力。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重庆城市化水平,需要对推动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动力进行分析。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各城市化动力在其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城乡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势差是其城市化最主要的动力,区外的拉力作用强于区内产业发展的拉力作用,农村推力作用显著,而非经济利益动力,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吸引也起一定作用。应健全重庆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由外流向内化转变,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发展和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3.
以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或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率关系的两个倒“U”形假说为前提,在三者之间的面板协整方程中同时引入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的一次项和二次项作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变量进行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始终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恶化作用随着时间递增.城市化程度的偏效应由样本期初的有正有负到期末全部为负,表明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表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只能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以保证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用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抵消经济增长对它的加剧效应,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及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研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1979-2010年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现代计量方法实证考察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存在较强的制约作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均显示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经济增长水平均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5.
根据城市化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假说,给定城市经济总量水平,那么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也相应确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城市化水平由城市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本文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资本和技术不变的情况下,估计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得出城市化快速发展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实现年均7.18个百分点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8年—2011年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呈正向关系;进一步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发现1992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城市进程与经济增长步调基本一致;1992年以后,经济飞速增长,相比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有些滞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有滞后效应。相比线性回归模型,非参数回归模型在判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具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1999-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及耦合协调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投入都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只在东部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原因;在长期内,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都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只是这种因果关系在东部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在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9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支出比例,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开拓多元化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1995年~201t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全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线性递增的关系,而在其他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过了拐点,所以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不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不过其拐点很低,所以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现代计量方法对中部地区1978—2007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存在着较强的制约作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均显示无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增长水平均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尚未形成。应理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各部门与全市GDP的灰色关联度也处于较高水平;而第三产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普遍高于感应度系数,说明了第三产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可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财政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建设基本支出、财政价格补贴政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依次降低;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应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在农业受灾之年要增加农村救济费用,适度增加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压缩财政价格补贴支出.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建设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福建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量化关系如何,将成为本文要考察的要点。本文以福建省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实证考察,在对实证结论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设福建城镇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0—2012年咸阳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期间,对咸阳市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产业每增长1%会引起GDP增长0.524%,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高于全省整体水平,第一产业稍低于全省水平,第三产业则明显低于全省水平。未来在继续壮大第二产业的同时,更应该深挖咸阳自身的资源优势,抓住大西安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结构变迁, 同时结构变迁也深刻影响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开发的新阶段,西北地区要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力度,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新机制,促进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元化所有制格局的形成,发育产业,实现区域内外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才、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以285个地级城市2003—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PSM DID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各产业的就业-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高铁开通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就业-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但未显著促进一产、二产的就业-产业耦合性;(2)城市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成长周期异质性,“成熟型”高铁城市较“成长型”高铁城市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作用及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更为显著;(3)城市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和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要显著高于外围边缘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中、西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较大,东部较高,西部较低,中部居中;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提高幅度的地区差异也较明显,东部地区提高幅度较大,西部地区提高幅度较小,中部地区提高幅度居中.各地区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顺序恰好相反.因此,继续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分析模型,探寻江苏经济增长与苏台贸易以及台商对江苏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对这种均衡关系做出定量化检视.结果显示:与台湾近20年的经济合作虽然有效地推动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的发展,但今后两地经济深入整合仍然存在较大的"内延外伸"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其过度膨胀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章运用耦合协调理论,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四川省21个市州2007—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 GM(1,N),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21个市州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均起着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水平极高和极低市州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应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政策,全面深化制度改革,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