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村经济》2021,(4):55-62
研究消费的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有助于揭示消费动力分布和传递路径。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农村消费的网络空间关联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农村消费空间网络关联结构。实证发现:农村消费空间网络关联特征明显,省际间空间联系日益密切,全国消费统一的大市场基本形成;据聚类特征和收发关系各省可划分为四个板块:北京等发达地区构成净受益板块Ⅰ,浙江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构成经纪人板块Ⅱ,内蒙古等边、穷地区构成双向溢出板块Ⅲ和净溢出板块Ⅳ;板块内部自反式溢出效应不明显,板块间互惠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2年海南省土地利用、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系统研究了海南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省整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1.09万元/hm2增加至2012年的36.34万元/hm2;沿海市县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高于非沿海市县,效率值较高的地区多聚集在东北部,中西部地区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研究期间,各市县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除人均耕地面积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其他因素影响方向均为正向。内部因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投入产出高,对建设用地整体效率的提升贡献较大;外部因素:地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植被覆盖率、地均非农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以及人均耕地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最为显著,市场化程度与监管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产生积极推进作用。研究将有助于识别驱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为海南省建设用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3—2017年全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不同维度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从全国维度的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2)将全国分为东部与中西部两大区域的回归结果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回归结果与全国维度一致,但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高其利用效率也将提高。(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类型进行回归,集约型城市(Uclsm>0)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利用效率会不断提高;粗放型城市(Uclsm<0)回归结果出现城市建设用地错位度与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特征,即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升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有正向影响,但随着粗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这种推动作用将会转变为恶化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违法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06—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土地违法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1)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2)引入土地市场化因素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负向影响加剧,且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相反,加入土地市场化因素后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显著为正;(3)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中国需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建立土地出让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抑制违法用地;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周转效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我国省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参数SBM效率测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2—2019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波浪式下降,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样本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京、沪、苏、浙为核心点的复杂但相对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东部发达省份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方面优势明显,省域之间等级结构呈现强化趋势;(3)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成员为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省份,双向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位于东北、津冀、黄河中下游地区,净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为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4)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差异、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信息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协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践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也至关重要。以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3—2014年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并用Tobit模型分析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中等偏上,规模效率整体大于纯技术效率;Malmquist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指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排名为:成长型成熟型再生型衰退型,Malmquist生产率均大于1;东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优于其他3个地区,东北地区利用效率最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利用效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Malmquist生产率均大于1;工业用地冗余情况较明显,衰退型城市冗余率最高,成长型城市冗余率最低,东北地区冗余率最高,东部地区冗余率最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收敛和绝对收敛,各城市之间利用效率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并最终趋于稳态;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包括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行业规模、工业化程度、工业企业集聚程度等,但不同资源类型及地区的影响因素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剖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竞争的网络演化特征,并揭示其空间网络形成机理。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多线程竞争模式,形成了复杂空间网络,且该网络呈现小世界性、等级度松散、多重叠加等特性;土地财政竞争网络具有多维空间集聚模式,且从土地财政传导路径看,主要体现在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溢出;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率、资源禀赋等变量的省际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在土地财政空间网络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各省份及聚类板块在土地财政竞争网络中扮演角色各异,土地财政治理应同时注重"因地施策"与"区域联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分析345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扩张规模按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扩张速度按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投资驱动的影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产业驱动,中部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投资驱动,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一直受投资驱动较为明显;(4)影响因子两两之间均为增强关系,包括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2000年,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及学校数量交互作用极强,而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与其他因子的交互性明显增强。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产业、投资和人口共同驱动,但驱动力大小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应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实施差别化管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9.
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设用地结构、规模数量及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同步增长;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不高,建设用地外延扩展占用耕地现象较为突出.青海高原东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建设用地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给区域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厘清中国南方地区肉牛生产的空间关联关系,挖掘南方地区牛肉增产潜力,探索统一的生产大市场建设路径。[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肉牛生产数据,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南方地区15个省(市、区)的肉牛生产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了各地在肉牛生产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地位和传导方向。[结果](1)南方地区肉牛生产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其关联关系趋于稳定,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整体来看,关联网络中,安徽、贵州、四川和云南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湖南和江西扮演“中介行动者”的角色,上海、福建、浙江和江苏扮演“边缘行动者”的角色。(3)生产板块已初具规模,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和湖南是动能传递的终点,是发展南方地区肉牛生产的钥匙。[结论]未来南方肉牛生产大市场建设应在大力发展西南肉牛优势养殖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湖南和江西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其地理区位的优越性和中介功能。加强省际交流,改良牛种,保障溢出板块的生产动能,完善双向溢出板块的连接功能,挖掘接收板块的生产潜力,布局完善的生产功能区。  相似文献   

11.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情况、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可为分区制定农业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双重效应同时纳入考虑范围,在测算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补偿率基础上,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运用Moran’s I指数探究碳补偿率空间集聚情况,再构建空间Durbin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结果显示:(1)农业碳补偿率表现出区域集聚态势,"高-高"集聚的省份均属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处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随时间流逝,北部沿海地区的"低-低"集聚效应逐渐减弱,"高-高"集聚中心由东北地区转移至西南地区。(2)农业碳补偿率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碳补偿率提高1%,将导致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增加0.439%,区域农业碳吸收能力呈互相促进、协同提升的演进特征。(3)农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部门比例优化与造林力度均对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化肥施用强度和草食牲畜占比则呈负向作用;源于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经济发展与部门比例优化均有利于本省农业碳补偿率的提高。建议各省份加强区域协作,调控关键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协同减排增汇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我国及东、中和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1999-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扩张体现为趋同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建设用地投入,反映地区差异政策的虚拟变量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扩张;2分区域来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均为正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东部地区减少建设用地投入,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促进建设用地扩张,反映政策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中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模型测度2009—2018年福建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剖析变化的原因,进一步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总体较高,但大致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不均匀状况,两极分化较严重;第二,福建省农用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第三,产业结构对福建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的解释力最强,影响因子之间均为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不存在相互独立的因子。基于此,本文为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特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特大城市1990-2001年建设用地增长数据,综合选取10个影响因素,作为本次驱动力研究的基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得出所选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剔除次要因素,选取与建设用地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得出建设用地与这些因素的偏相关系数,进而根据偏相关系数判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出:全国和三大地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共同的驱动力是人口增长以及人均GDP水平。此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单位固定资产的投入以及人均财政收入高低也对全国建设用地有较大影响。东部地区其它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和第三产业;中部则是地均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和人均财政收入;西部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人均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土地资源承载力堪忧 我国海岸线长达32000公里、海岸带约18000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增长相对活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区域.然而,近年来随着海岸带地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不合理的过度建设利用对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得海岸带各种用地资源严重退化,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状态堪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多期DID模型研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2013—2019年的县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来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能够促进试点县区城乡融合发展。该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从中到东再到西依次降低,中部和东部作用显著,西部不显著。该政策对试点县区城乡融合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没有表现出滞后性,中部地区有显著的一期滞后效应,而西部地区有显著的二期和三期滞后效应。该政策对试点县区城乡融合影响在2018年和2019年具有持续效应。持续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在2016年和2019年、中部地区在2016年和2018年及2019年有持续效应,而西部地区在2018年和2019年有显著的持续效应。因此,本文建议各地应加大力度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推进工作,并且各地要根据情况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实现城乡融合的配套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解释地区内与地区间的两者关联差异,利用关联差异寻找可以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实现土地低碳利用的路径。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关联度存在差异。东、中部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的关联度明显大于农用地;西部耕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关联度大于农用地,但两者接近。东、中、西部之间,除耕地外,各地类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研究结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是可能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蔓延,优化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利用,注意农用地利用中的碳排放作用,有助于实现土地低碳利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考察建设用地管控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为完善高质量发展下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机前沿模型、综合绩效评价、经济计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17年全国建设用地管控绩效由0.432上升到0.529,经济技术效率从0.368提高到0.529,二者时序上显著正相关;(2)建设用地管控绩效与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明显,该时期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均值0.532,总体优于中部地区(0.508)和西部地区(0.480);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达0.578,优于中部地区(0.537)和西部地区(0.457),二者空间上高度正相关;(3)综合考虑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投资水平、科教投入等因素计量分析显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总体上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土地供应管理在各类地区均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土地利用管理对东部、中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以耕地补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安全管理、西部地区的土地秩序管理与地区技术效率表现为负向关系。研究结论:(1)日益完善的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做出重要影响;(2)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的考量应主要基于国家发展安全而非地区层面的经济增长;(3)新时期应加快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继续通过土地供应和利用管理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同时统筹地区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地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责任,筑牢可持续发展底线。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SBM模型与ML指数,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分析绿色水资源效率值静态与动态变化,且利用泰尔指数分析省际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格局;技术进步指数是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间差异远高于地区内部差异,且东部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