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出发,选取了与番禺区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番禺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波动变化递增的趋势,处于一个不稳定发展阶段,但总体处于较安全水平,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态价值是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测算农业的生态价值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因数据限制,未计算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农业生态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的时空聚类格局。[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但2005—2010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10—2015年的增长速度。(2)2015年中国的农业经济价值占当年GDP的8.88%;中国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68.16万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的11.2倍。(3)农业理论生态价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一直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在3年中占31个省份农业理论生态价值的比例稍有减少,位于最后一位的上海在3年中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4)对31个省份的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空间集聚分析可以看出,Ⅰ类、Ⅱ类的省份一直保持不变, 2010—2015年的Ⅲ类、Ⅳ类的省份在发生变化,Ⅲ类减少的两个全部转化为Ⅳ类,且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均值增长率最高。[结论]中国农业的生态价值巨大,农业生产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贡献,远远大于农产品的生产价值;内蒙古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用地各类型的面积大小使得其农业生态价值量一直位于第一位;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对农业生态价值的关注度较高;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并积极调整各农业用地类型的比例使得农业生态价值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区,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研究区现实情况,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依据综合指数法构建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0—2015年的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5年,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向好,下辖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差异性明显。2000—2005年,连云港市西部东海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改善明显,其土地安全等级由Ⅱ不安全级提升到Ⅳ良好级;2005—2010年,连云港市东部和南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均有所提高;到2015年,连云港市大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达到Ⅴ安全级。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资源资产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土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但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内涵的演化与城市发展阶段关系密切,不同阶段的衡量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单纯核算土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已无法客观反映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区域的土地资源资产的整体价值。但由于土地资源资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资产内涵,构建由自然资源价值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组成的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核算并分析了宁夏自治区泾源县从2000年到2015年生态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泾源县2000年和2015年的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87. 79亿元和98. 09亿元,其中自然资源价值所占比例分别为60. 72%和59. 62%;与2000相比,2015年泾源县除湿地资源价值、气体调节价值及耕地资源价值减少外,其它生态资产指标的价值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休憩娱乐价值和林地资源价值增幅最大,分别为131. 56%和81. 28%。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05、2010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对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分析。将土地利用的受益者分为国家、地方和个人3个层面,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定量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背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动。研究表明: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从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转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下降了92 700.21万元;各个利益相关者中,国家层面上的生态服务价值上升了14 349.70万元,而地方和个人层面上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下降了6 481.16万元和100 568.74万元,因此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地方和个人损失的部分生态服务价值需要国家进行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7.
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资源学核心研究内容和学科地位,系统总结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划分土地资源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重要成果,指出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起步阶段(1980—1999年),形成了全国和区域尺度的农林牧业适宜性评价与特定作物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体系,提出了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流程,制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上升阶段(2000—2009年),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取得了普遍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逐步转向实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级体系初步形成;(3)以土地生态为核心的稳定阶段(2010—2017年),土地评价已从单纯的资源或经济评价向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转变,土地生态评价成为了土地评价的热点,土地多功能评价框架取得共识。研究结论:土地资源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改进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8.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生态足迹分析--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010年,生态足迹尺度超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高度从2004年开始超过1,即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即在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能力下,以2010年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费速度,自然系统需要经历9.89年时间生产才能满足当年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研究结论:近年来贾汪区转型发展仍然延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摆脱资源约束,亟需制定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秦巴山区广元市为例,将广元市的7个区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在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GDP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对广元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率进行计算,建立适合当地局势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模型,以形成四川秦巴山区广元市2005—2010年间EEH的评价准则和方法。2005年至今ESV变化趋势显示: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健康状态;GDP增长整体上呈现出中、东部高,西、南、北低的趋势;EEH空间特征表现为生态经济协调区在中、东部区域,生态经济冲突区在西、南、北部区域。虽然利州区、昭化区、旺苍县、苍溪县的生态经济关系存在潜在的危机,但大体还是处于协调状态,通过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就可以逐步向高协调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内涵,估算重庆市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方法:运用生产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估算方法,估算重庆市1997-2011年的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非市场价值。研究结果:(1)重庆市单位面积内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重庆市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中,营养循环功能价值、净化环境功能价值和大气调节功能价值上升幅度较大且所占比重较高;(3)重庆市耕地资源社会服务价值从高到低:基本生活保障价值(44.49%)>粮食安全功能价值(36.87%)>失业保障价值(18.63%),且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功能价值提升幅度较快;(4)农民作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体系的最基础价值主体,其价值需求尤其值得关注。研究结论:科学认识耕地生态和社会两大非市场价值,有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运用AHP-熵值法计算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风险指标的综合权重,评估江西省土地财政风险状况;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风险指标综合指数作为网络输入,土地财政风险状态作为网络输出,构建RBF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对江西省土地财政的风险状态进行学习模拟及预警分析。研究方法:AHP-熵值法;RBF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4年,江西省土地财政总体风险在中警状态波动。就风险子系统而言,江西省土地财政行政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本研究时间段内基本处于中警状态;生态风险警度从2005年的轻警突升到2006年的重警,随后有所下降,但到2012年之后警度又回升至中警状态。(2)RBF神经网络模型拟合准确率高,稳定性强,模拟结果符合江西省实际,能够基本反映江西省土地财政风险的整体状态。研究结论:2017—2019年江西省的土地财政风险预测位于中警状态,亟需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规避和降低风险;RBF神经网络模型是预警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 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在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2000~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539hm2增至2005年的1.948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1.085hm2增至2005年的1.543hm2,据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福建省2010年人均生态赤字将增至1.971 hm2,由此可见,福建省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这种不可持续性呈逐年递增趋势;通过对福建省2000~200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发现6年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聚焦资源-经济-社会-生态4个子系统,构建了城市脆弱性等级评价体系,应用状态空间法对成都市城市脆弱性特征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5年,除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外,资源、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脆弱性均不同程度下降,各子系统呈现不均衡变化,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对城市综合脆弱性更为敏感,重大事件对城市脆弱性影响显著;城市综合脆弱性呈震荡式下降,并可划分为2002—2006年较低脆弱、2007—2011年为较强脆弱和2012—2015年较低脆弱3个阶段,成都城市脆弱性从资源主导型脆弱性向生态、社会主导型脆弱性转变。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应逐步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生态4个子系统的动态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广西轻度及以上石漠化的69个区/县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揭示其变化对该区域土地生态风险的影响。[方法]基于GIS支持,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土地转移流、土地生态风险指数(RSI)等对研究区土地生态风险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呈逐渐增大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反映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频繁。(2)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4类用地转移的数量与方向决定着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3)2000—2015年广西石漠化各区/县土地生态风险程度略微增大,南部的贵港、南宁是生态重警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有待进一步改善。(4)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应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动态演变趋势,文章借助三角模型从经济持续性、社会和谐性、生态合理性三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持续性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非社会和谐性指数和非生态合理性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不安全状态(2008—2015)向弱安全状态(2016—2018)转变;土地生态安全趋势呈现很安全—一般安全—很安全的波动发展趋势。(3)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城市绿地面积、工业三废的治理是影响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4)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年变好,并朝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哈尔滨为倒,探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以“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灰色性,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从宏观上对2000~2005年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5年土地生态均处于基本安全水平;2000—2002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略有下降,但2003~2005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增加趋势,说明其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改善;存在人口密度、工业用地比重偏高,绿地覆盖率、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面积、空气质量达二级率等偏低不安全因素,制约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思路,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较粗放—临界集约—较集约"的演变历程,201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级为"较集约",但集约水平不高;经济水平、生态响应和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是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改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义立体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概念演进分析,指出土地资源资产不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有平面与立体之别,其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必然表现出广义立体价值形态。研究方法基于对土地资源资产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认识的深化,应用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广义立体土地资源资产价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论广义立体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提出和应用有利于合理增加供给,抑制过度需求,调节供需矛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资产利用的效率和集约度;有利于农地的保护:有利于将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资产实施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