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产权虚置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它表现在城乡地权主体二元分隔转化导致农民地权利益宏观面虚化,集体地权主体多元难确造成农民土地利益横向面分割,地权边界模糊与被规模化股份虚设导致农民地权利益流失.农地产权虚置产生缘由纠结而又复杂,解决农地产权虚置面临着农地确权给谁的认识障碍、确地依据标准的认定障碍、不敢充分赋权的思想障碍和政府土地行政难以政策转型等障碍.突破这些障碍必须从清晰确权与科学确地实现地权主体及其权利实置、以市场价值合理确利实现农民地权利益实置、以有效权证与必要程序保障地权形式实置和政府有效干预实现地权市场管理实置来寻求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3.
袁震 《理论观察》2013,(8):71-7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现阶段我国在三农问题上最基本的土地制度。该制度确立三十多年来为农村经济的增长以及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我国对内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管理经营体制创新改革,以期引领新一轮农村经济增长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农村管理经营新的体制机制,来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其中互助组与初级社是成功的,高级社却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创伤.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农民经过探索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有很大区别,为农民带来很大利益.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它也面对新的问题,广大农民在继续探索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即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阳 《改革》2004,(4):61-66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庆 《世界经济文汇》2008,82(1):93-10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集体所有的农地制度和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具有制度建设上的“自下而上”、具体安排形式的多样性、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弹性以及公平优于效率等特性。本文在回顾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变的进程之后,认为这一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从变革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这一层次入手。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及实践经验分析入手,阐明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目前中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不适应性,并对其改革与完善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窦述 《发展》2009,(3):28-29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大幕。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是非常成功并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0.
胡琦 《北方经济》2009,(14):11-11
本文简要研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想的确立过程,其创新之处在于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转型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近世中国地权具有多层次的权益与功能,相互关联,彼此促进。最基本的是耕作权,在流动与交易中实现土地与劳动力的动态结合,租佃制就是其中一项以未来劳动收入或土地收益贴现的农地租赁制度。其次是土地增值权益,由于未来收益具备产权保障与激励,并可通过交易而变现,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土地的投资。再次,以土地为中介的多样化交易形式具有跨期调剂的金融功能,满足了农民的融通需求,在一些交易中还萌生了推动地权交易的票据化现象。地权明晰促进土地流动;地权形态的多层次性促进其可交易性;多样化交易形式又推动地权与生产要素的动态组合,从而提高土地产出与经济效率。也因此,土地在流动与资源配置中增进了产权所有者的各种权益与财产的安全性,并提供多样化选择。由于农地的权能是多层次的,并事关过去和未来的长时期分配,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界定的地权及其收益分配,土地的流转与交易就会出现障碍而受阻。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中的中国农地产权的性质:一个历史分析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开始至今,许多有关农村制度变迁与合约选择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深深影响了学术界、决策界对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判断.本文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评析.交易成本不仅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代理,也产生于人们所缔结的合约结构或所选择的组织形态不能与产权的多重属性达成必要的一致.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农村集体产权或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仍然是可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概要性地比较了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产权与联产承包制下的集体产权的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13.
农地产权界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新形式──从经济学看分成制的可行性杨武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突破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而发端,为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无疑成为改革的引擎而成绩斐然,它以单一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地征收成本低廉,征地占地趋势明显,致使农地非农化规模扩大,农地的质量与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农地产权价值,以成都市为例对农地征收补偿进行了初步的测算。结果显示,成都市农地产权价值约为944元/m2。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对征地补偿的投入,但基于农地产权价值测算结果仍明显高于目前实施的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与农地证券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消极作用,阻碍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章针对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实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思路,并建议:继续推动和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证券化信用担保、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为土地证券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方斌  陈旻  杨叶 《乡镇经济》2009,25(11):4-7
农地适度集中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却存在双面性。文章分析了农地集中经营方式及机械化生产等措施对实现粮食安全的可能性。并从推进粮食三种补偿制度、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制度、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田产能培植等方面提出促进粮食安全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沿着产权界定—资源配置的研究路线,以成都市农地产权改革试点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产权界定明晰具有排他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激励效应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利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引用了集体经济的理论渊源,分析了集体经济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忽视了经济规律,忽视了其"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根本,而只强调政治手段是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个理论的应用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的特质,必须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产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权属性界定不明确,产权主客体责权关系不清,产权外部性问题突出等。当前,政府需要通过明确个人账户产权归属关系,建立个人账户私有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做实个人账户产权等手段来推动个人账户产权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