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津宇 《企业研究》2005,(10):80-80
记者日前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国CI推进委员会获悉,第七届中国CI高峰论坛大会将于11月14-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就CI与中国企业成长.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本届论坛主题,记者采访了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卢迅先生。  相似文献   

2.
吕未林 《企业活力》2001,(12):42-43
自CI来到中国,就 为很多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所利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CI的中国化并没有完成。一个表现是,企业只重外在包装,其实质性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好一些企业“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中国的企业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包括反思CI。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真正使人信服的新CI理论。我们在理论研究和为企业进行CI导入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型CI的观点:不忽视理念反思,不放弃视觉识别,重行为,重实战。对中国企业来说,强体健身才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CI的发展时间不足10年,但势头极猛。据统计,从1990年起,导入CI的企业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仅1996年,至少有800家企业较完整地导入CI。究竟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如此青睐CI,为什么CI在中国的发展会如此神速呢? 我认为,中国CI的三大基础决定了中国CI的发展。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导入CI战略的企业中,成功的例子很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形象,就会使企业产生‘级差效应’,就会在产品中形成附加值”。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和用户中产生了良好形象,用户就会慕名而来采购企业的产品,就舍得出高价来购买企业的产品,而不愿去采购企业声名狼藉价格便宜的产品。所以,企业引入CI战略,应当说是企业自身  相似文献   

5.
刘勃宏  刘俊 《价值工程》2012,31(16):102-10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本文以CI的根本目的为例探讨了这种借助的可能性,同时,就这种经营策略与传播文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予以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CI作为现代企业决胜市场的有效工具,是管理,营销,形象战略的综合整体。中国企业的CI战略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仍存在许多误区,导入CIS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应把握CI设计的原则形成“中国模式的CIS”。  相似文献   

7.
王鹏 《企业文化》2005,(10):17-18
当CI进入中国之初,国内企业无不对之奉若神明,大家都以为找到了一副可以强壮企业体质的大补丹。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随着中国最早导入CI理论的企业巨头们接二连三地轰然倒下,CI理论也遭受了众多非议,甚至有人认为CI理论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8.
朱厚玉 《企业研究》1994,(10):15-17
CI(Corporate Identity)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经营战略,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魅力正逐渐被众多企业所认识,不少企业已着手导入CI,一股CI热潮正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CI传入我国时间不长,人们对CI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一些企业在导入CI时仓促上阵,盲目引进,使CI走入了初级、简单、模仿、随意性和被异化的误区,影响了CI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正确把握CI的创意导向,增强中国CI的创意性和生命力,对提高企业形象力,促进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CI潮实在强劲。在世纪商潮中,CI作为瑰丽的浪花一波波扑打在企业的身上。导入CI后的企业,其辉煌的史册上千添了耀眼的一章。然而,也正是这样,CI作为赢的策略而走上了神的传说,似乎不论企业怎样,只要一CI,就立马名扬天下。显然,这种神化CI的意识自然要在实践中把其神的衣衫扯下,还其本来面目。 一、既需要CI又拒绝CI 根据笔者的考察与实践,依当前大陆企业的情势而言,是最需要CI又拒绝CI。原因看起来比较简单。 一是企业进入“四化”时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挑战。营造品牌优势的任务既严峻又迫  相似文献   

10.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谈论CI话题,乃至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将CI当作万能药"导入"本企业时,一些真正了解CI的专家却提出了忠告:CI不是灵丹妙药,切勿迷信CI.  相似文献   

11.
CI登陆中国短短几年间,CI热潮已吹遍大江南北,“企业形象”一词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屡见不鲜。许多企业家都意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纷纷导入CI。CI战略的巨大魔力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CI幼稚病也相当流行,社会上对CI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那些导入CI失败的企业,多半是由于其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对CI的认识有误。因此,走出CI认识的误区,建立起对CI的共识,对CI在我国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企业CI与CS经营战略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市场营销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在营销战略应用、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领域拓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实施企业形象设计战略上进步较快。导入CI亦成为企业界、广告设计和公关界的最高旗帜、最新课题。实际上,进入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CI战略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CS战略。CI经营战略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也就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它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宗旨、方针、政策和市场行为所做出的整体评价与认定,是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现实反映。企业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  相似文献   

13.
CI宣言     
在社会迈入信息时代门坎的时候,CI作为“本世纪企业竞争的最后一张经营王牌”,被实业界、理论界誉为企业发展乃至实现超速成长的利器,创造经营奇迹的法宝!美国人说:CI投资是1:227的收获!日本人说:日本货之所以展示出令人生畏的试图控制世界的态势,除了质量保证,文化底蕴,更有CI的整合!我们说,企业竞争已超过了企业规模、产品功用、销售力量、人员队伍等单一竞争的阶段,已超过了质量战、价格战、广告战的阶段,达到了以CI为表现的文化战的多维度立体战境界。中国的企业要觉醒,中国的企业应觉醒:眼前的成功能多久?怎样把成功转化为名牌优势,以营造更大的成功?!中国的企业家们更要明白:名牌后面是文化,名牌的形成靠CI!二在世界级企业、世界级品牌纷纷抢滩世界经济的最后一块热土,在世界级品牌纷纷挤占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企业迎来了国际竞争国内化、消费群体成熟化、市场区分层次化、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市场“四化”时代;也迎来了内脑、电脑、外脑、人本、成本、资本“三脑”、“三本”组合化的企业时代;更迎来了察古、察时、察人“三察”复合的企业家素质挑战!这一切,集中要求CI来表现!CI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厚壤!CI构造着市场风云的憎爱分情势!CI要靠智慧去点化,文化去升华!  相似文献   

14.
<正> 0.引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应该说再没有哪国的企业有象中国企业这样面临着那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而这诸多问题之一就是重整企业理念和精神文化、重塑企业性格,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个关键的问题。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还必须结合经营战略导入CI。1.CI系统1.1 CI组成CI由MI、BI、VI三部分组成: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MI是企业思想、企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其中企业思想由企业责任、经营理念、企业活动领域、行动基准四项组成。企业责任  相似文献   

15.
谢琴 《企业经济》2005,(2):59-60
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企业CI策略是深化企业品牌形象力的必要战略。职业制服作为CI策略中企业构成要素即员工的外包装,以其社会化、科学化、艺术化、标志化等多重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内涵与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股强劲的CI风正在席卷祖国大地,特别是我国南方,无论广州、佛山、还是惠山、清远,企业的厂长说CI,商家的老板论CI,就连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的领导们,也CI不离口。CI确实被人们炒热了。最初把CI这一舶来品引进、推进并大力推广的  相似文献   

17.
<正>盛经培训公司的“重塑企业文化”培训在世界享有盛 名,新近一期培训提出了防止“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六大 误区”。 一、CI式的企业文化 CI式的企业文化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文化各个部  相似文献   

18.
自“CI”登陆神州,“企业形象策划”渐渐热了起来。其实,“CI”在西方不过视觉形象包装术。照搬必陷入误区。美国有美国的“CI”,日本有日本的“CI”。中国的企业形象策划正向企业管理的层次深入——  相似文献   

19.
冷眼话CI     
从沸沸扬扬,到逐渐降温,CI在大陆的起伏反映了企业和CI顾问对CI导入呈现“急于求成——无所适从——心平气和”的心态变化情势。CI能否在国内生根发芽,能否真正服务于国内企业,取决于n决策者能否在相对成熟的CI意识与相对稚嫩的中国企业之间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一) 过分拘泥于CI的表面形式,往往会阻碍我们去发掘其深层内涵。CI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企业形象管理战略的三个基本原则: 1、顾客导向。在企业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企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即自我定位;二是企业把这种对自己的期望传达、灌输给目标受众。这里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企业的自我期望是否为公众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1企业识别(CI)的理论与实务通过世界之窗传入中国之后,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形象,但是也刺激了一些浮躁的经营者,他们利用精致的广告、漂亮的标志、豪华的办公条件等讲究的文化包装,把自己并不过硬的产品塞进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居然也有得意于一时者,但是消费大众的信任究竟能维持多久,醒悟之后对企业形象产生的憎恶有多深,这是不言而喻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经济畸变现象,它不但糟蹋了企业商誉,也影响了CI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许多人误以为导入CI就是把企业打扮得漂亮一点,企业有了“魅力”,无形资产就会增值,公司就能挣脱困境,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大家都很走运,许多公司的形象设计投入没有产生即时的回报,更遑论长远的回报。戏法不灵,全靠布蒙,CI被看成是可疑的、瞄着企业家钱袋的把戏。尤为雪上加霜的是,一些不负责任、没有实力的小广告公司竟也打着时髦的CI旗号,口口声声可以帮助企业全面导入形象战略。在理念设计中,为企业写几句“开拓、创新”之类的大众化口号;在行为设计中,培训小姐们打电话用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