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综合开发优势,始终把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基地作为主攻方向,紧密结合本地特点,提出生产基地化、运作企业化、种质资源化、体系标准化、特色休闲化等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农业生产上面可谓是不遗余力,每年都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如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发展棉花、粮农、油料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等。这些政策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步伐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启动了诸多农业生产基地专项扶持计划,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09年7月下达了油糖和旱作农业示范项目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专项用于油菜、甘蔗生产基地和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打造国际物流基地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一战略的实现,需要政府高效的公共服务的推动。本文在简要介绍政府公共服务基本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就广西北部湾地区政府公共服务对打造国际物流基地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广西农垦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现状与实践出发,认真总结了农垦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较为深刻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生产专门化及其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生产专门化对改造传统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积极作用,研究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在生产专门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传统产业和行业尤其工业部门应进行创新式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生产专门化发展及其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以来,对广西农产品生产、贸易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以荔枝与龙眼为例,通过分析广西两大农产品生产贸易发展的概况,总结出广西两大农产品生产贸易的演进特征,并就广西农产品生产贸易转型升级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否达到国际化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获得持续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要有世界级的产业、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产品、世界级的技术、世界级的品牌、国际一流的发展环境,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这一标准来  相似文献   

10.
以CPI为参照,通过完善生产环节价格指数消除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内容对应性问题,对我国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再考察。利用Toda-Yamamoto-Dolado-Lutkepohl检验方法,通过MWALD检验对我国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价格传导效应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并得出结论:我国从生产到消费的价格传导机制并不畅通;从CPI到PPI的价格倒逼机制实际存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变动没有对国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复杂性和竞争强度的日益加剧,传统的工业贸易企业逐渐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从而使得原来以产品传递为特点的运作,变成了以与客户互动为基础的集成服务运作。然而,以往的研究对与不同客户需求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生产服务型企业战略分析较少。文章以中国钢铁行业的调研数据和资料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生产型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即资源供应、需求管理以及客户战略匹配等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对不同的下游客户,差异化的服务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大型企业,资源的供应能力和战略匹配是决定生产服务型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资源供应能力和需求管理是形成竞争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把生产的目的由为"物质生产"转向为"生活生产",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