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裕祥  陈恒 《商业研究》2018,(1):112-121
本文从要素投入规模及其效率视角分析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非均衡的动态演进过程、物流业发展非均衡形成的机理及其外部效应。研究发现:双要素投入规模在全国物流业的配置趋于不断优化的状态,但西部地区仍然存在资本投资规模不足的现象;劳动力投入规模非均衡成为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非均衡的主要成因,且提升资本投资效率成为主要竞争领域;劳动工资非均衡并非是导致东中部、东西部区域间物流业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成因,却能发挥对中西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节效应;东中部物流业已经跨域依靠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张-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竞争之中;东中部和东西部区域间物流业由要素区域聚集所导致的劳动力投入规模非均衡是一种良性的区域分工,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而在资本投资规模非均衡与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非均衡交互影响下,将持续抑制东中部、东西部总体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经济全面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从物流碳生产率视角探究数字物流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效应意义重大。基于2015—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CRITIC-G1-Bonferroni算子,分别对各地区数字物流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进而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模型,对数字物流、物流碳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物流以非线性递增的态势显著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且在东部、东北地区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其中,物流碳生产率的提高是数字物流释放可持续发展红利的重要机制。同时,数字物流对可持续发展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其对地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带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随着传统产业全面数字化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断加深,该溢出效应变得愈加显著,从而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均衡提升。为了巩固数字物流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红利优势,首先要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数字化转型,建设共享的物流平台和基础设施,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形成开放统一的物流市场,并通过设立管理部门制定并监督低碳环保标准。此外,应通过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2020年面板数据,探析物流业集聚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利用区位熵法和DEA-Malmquist模型对物流业集聚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根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不高,地区间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稳增长,全局空间相关性较弱,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性且呈现出随时间变化加强的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并不完全符合;物流业集聚对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开放程度、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为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从构建物流集聚高地、促进物流省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物流业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促进两业协同、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玉莹 《商业时代》2011,(36):35-37
本文突破以往对区域物流的传统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空间统计模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经历了由随机分布模式到存在空间关联模式演变的历程,且以上海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著;但南京的物流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与周围城市之间也存在替代性竞争,物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5.
陆靖 《商业时代》2022,(3):125-128
随着物流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单位不断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助推物流效率提升.本文基于2011-2019年10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对应物...  相似文献   

6.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准确测度各省区人均健康资本并识别其空间关联,对把握我国健康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联合国创建的健康资本账户核算方法,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S)及官方劳动力人口统计数据,兼顾个体偏好微观视角与空间关联宏观角度,集中考察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城镇居民健康资本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①人均健康资本存量存在东高西低的省际差异,其增长速度缓慢且逐步降低;②随着收入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资本的替代效应占据主导作用,且劳动者健康风险偏好与工资的关系随年龄变化,青年时期愿为获取高收入承担高健康风险,中老年时期则更注重控制与降低健康风险;③健康资本在邻近地区存在较强的空间效应,其促进本地区收入增加,但对相邻地区收入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利于带动我国农业发展和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品物流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的策略方法:提升农产品物流意识;增加农产品物流资金的投入;建立统一规划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伴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区域绿色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试点省市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绿色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区域绿色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研发投入增加以及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我国税制特征和税收结构对RD投入的影响,认为RD投入与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正相关,与营业税正相关不显著,与企业所得税、关税负相关。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增值税、消费税对RD投入有长期持续的正影响,RD投入的税收收入弹性显示1992-1997年我国的RD投入弹性小于1,从1997-2010年以来RD投入弹性普遍大于1,长期来看RD投入的税收弹性在1附近波动;所研究的各税种之间存在来自彼此的冲击,增值税与消费税存在逐渐递增的效应,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存在长期稳定而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1978-201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农业生产总值、资本、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等投入产出指标,用索罗余值法分析了1978-2010年间各种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发现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应保持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0):250-251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广西1997年-2014年间的物流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18年中有12个年份处于DEA无效状态,物流投入与产出综合效率均值为0.862,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81,纯规模效率效率均值为0.878,表明限制广西物流投入产出效率的主要是规模偏小。另外,本文分析了综合效率的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部分年份DEA总体无效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对广西物流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物流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也促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提高,还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文章主要对农产品物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进行分析,探究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情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经验,研究了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既是一个工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制造业、商贸业物流先行,工业、农业物流并重.没有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落后的农业物流不仅会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整体速度,也将严重阻碍现代农业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大力推动;需要把冷链产业上下游结成供应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需要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需要加快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冷冻冷藏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装备、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需要大力培养冷链物流专门人才,解决冷链物流人才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实现共享发展效应。本文构建“富裕-共同-可持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共享发展效应三阶段概念性模型,基于多重行动者决策理论的“身份-环境-规则”三维度分析三阶段概念性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说,采用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有正向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从共享发展异质性维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获取并享受做大“蛋糕”带来的集聚效应,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在实现切好和共享“蛋糕”层面还有差距,而对保鲜和优化“蛋糕”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从空间维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和脱贫攻坚地区,说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共享发展是“涓滴效应”而不是“马太效应”。第四,从调节效应来看,各地的就业和投资门槛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共享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越多;进一步从时间维度看,该空间溢出效应在2013年中国政府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加大户籍改革以后更加显著,这共同印证了户籍制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共享发...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xt scc模型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农村劳动力质量的中介作用下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质量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正向中介效应。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质量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中介效应,根据区域的不同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的不同存在异质性。基于此,应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兴燕  马岳 《中国市场》2014,(27):10-12
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部署为云南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在对云南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从整合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源,提高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探讨云南区域物流产业空间格局现状,重点研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下云南物流产业空间格局培育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弥补相关文献对物流空间联系发展研究的不足,本文借鉴城市引力的相关研究模型并结合物流业的派生性特点,从空间角度研究了都市圈城市群体间的物流联系.基于2008-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构建的物流联系强度模型,对上海都市圈物流空间联系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等级划分,并从促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南京省会城市能量、促进物流空间联系的协调均衡分布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我国总体存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地区也存在溢出效应,而西部地区不存在溢出效应。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尤其是重点扶持西部农业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2011年间中国物流相关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并估计了全国及地区水平的物流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的Blinder-Oaxaca方法对地区间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并分析了地区间物流特征禀赋造成差异的程度.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物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仍然是物流产出的主要源泉,但人力资本的产出作用在逐渐增强;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中,东西部的条件均值差异最大,东中部最小;在特征禀赋差异中,物质资本对物流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解释份额最大;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物流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特征禀赋市场回报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5)
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演化对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运作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具备自组织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其演化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