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推行的意义 (一)全面收益有利于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全面收益被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所有者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的变动,这包括这一期间内除所有者投资和分派股息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因此,全面收益既能反映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净利润,也能反映以多种计量属性计价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使收益报告的内容更丰富,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更加广泛和真实,从而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3.
1、全面收益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说,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在传统的收益表中,尽管按照某些会计准则或法律的规定允许确认若干未实现的利得项目,但受实现原则的限制,这些项目都不能在财务业绩报表中确认,使得许多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业绩信息(如外币折算差额、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利得等)绕过了收益表而直接报告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部分,大大削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传统的收益报告,全面报告企业收益已成为国际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日益复杂,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收益表内容不全面、报告不及时、存在收益操纵的可能性等局限性,使业界对改革传统收益表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从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研究现状出发,讨论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面收益与企业收益报告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雯 《财会通讯》2002,(3):23-25
  相似文献   

7.
介绍财务报告体系的新成员——全面收益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会计内外部环境变化、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期望与要求变化,会计收益理论不断演进,传统会计收益观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收益观的兴起。全面收益观在遵循的收益确认模式上、所依据的成本计量属性上、进行会计核算的立足点上比传统收益观更具先进性。所以为了提升财务报告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质量,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应考虑吸纳新成员———全面收益表。  相似文献   

8.
刘君 《财会月刊》2007,(18):20-21
本文通过论述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具体规定,指出在我国运用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进而提出应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相似文献   

9.
刘君 《财会月刊》2007,(6):20-21
本文通过论述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全面收益报告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具体规定,指出在我国运用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进而提出应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等,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弊端日显突出。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报告全面收益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先提出“全面收益”这一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之间的交易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2年9月要求企业增加一张新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并和传统的损益表一起作为对外编报的基本财务报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多样,而传统的损益表已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财务业绩.为此,美、英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编报全面收益报告,将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纳入收益报告,本文对全面收益报告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收益,既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现代会计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无论是在实务操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都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全面收益的涵义入手,介绍了国外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会计制度环境下,在决策有用观的确定及公允价值的适度运用等条件下,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已具有可行性,并指出了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最后,论述在全面收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全面收益问题对于我国会计理论界而言并不是全新的课题,但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全面收益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尤其是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颁布,为全面收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收益问题对于我国会计理论界而言并不是全新的课题,但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全面收益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尤其是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颁布,为全面收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关注收益信息的披露。适应全面收益观对财务业绩报告进行改革是国际趋势,我国新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反映出了全面收益观的应用,引入了利得和损失概念,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对利润表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7.
赵琳 《会计之友》2012,(20):19-21
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由关注会计收益的可靠性向关注经济收益的相关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全面收益理论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影响。文章从对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的保护角度分析了上述转变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全面收益报告发挥作用的外部制度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18.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是西方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tatements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SFAC)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逻辑体系,其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角度上看,控股合并后的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实体,但是从经济实质角度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则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为了反映和报告这个统一的经济实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该经济实体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要求母公司在提供其个别会计报表的同时,向证监会提供合并会计报表。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和大量集团公司的出现,我国现行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理论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全面、公允地报告和披露企业真实的业绩水平和获利能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由于传统收益表仅对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已实现的收益进行报告,严重滞后于经济事项的实际发生,已不能满足当前使用者对业绩信息的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曾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相对于传统收益概念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全面收益由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两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