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由欧美主导,但这种态势在悄然发生改变。非西方学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汲取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养分,观照现实世界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动国际关系理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期特推出秦亚青和阿米塔夫·阿查亚两位学者的文章,旨在反映和呈现他们在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方面的最新创见。相信他们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的中国学者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关系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知识的多元化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并使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但在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背后,缺乏稳定的主流趋势,西化、孤立主义和多元化成为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特征。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必须在以开放的态度与东西方同行扩大交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与文化价值,传承和发扬“白银时代”发展起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分析传统、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以及宗教哲学思想,同时克服经验主义研究不足、缺乏中层理论、缺乏宏理论的高度抽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汲取历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国际关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理论受益于对国际关系历史的资料分析和经验总结;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历史比较、历史诠释等史学方法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手段。作者认为,"向历史学习"是新时期国际关系学者加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推进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国际关系学者应重视坚持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有机融合,主要在厘清历史研究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发挥历史经验的理论建构功能、提升历史研究的思想高度这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并注意避免庸俗历史类比、历史经验的"以偏概全"和"简单位移"等现象的发生。推进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其途径也并不是唯一的,能否坚持辩证思维将直接影响到推动"历史学转向"的效果,这就要求国际关系学者能够厘清并处理好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点。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特性也许就是开放式的自主发展 ,充当国际关系知识的一间“世界工厂”。所谓开放 ,在其主要意义上是指 ,在与美国一起分享共性的“盎格鲁———美利坚知识传统”的同时 ,英国又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国际关系理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发展 ,是指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并不依附于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名牌”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许多英国学者更倾向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批评理论。多元主义与学术民主色彩明显。不要求学者服从于某种整齐划一的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理论 ,比美国同行更有可能、更有资格回应全球化提出的各种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而言,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有首要意义;倚重历史-哲理思考的经典方法应当是国际关系理论化的首要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有其本身独特的重大价值,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关系史学,都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舍此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而言,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有首要意义;倚重历史-哲理思考的经典方法应当是国际关系理论化的首要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有其本身独特的重大价值,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关系史学,都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舍此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8.
历史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教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证据是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历史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分析与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教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证据是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历史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分析与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与思想——再谈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的崛起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与流派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科学化及其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激发学科的理论意识 ,本刊就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了一次笔谈。六位作者从宏观与微观、务实和务虚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学人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关注和敏感。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种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 ,不少中国学者陆续反思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科意义上、学科间意义上以及空间政治意义上审视 (中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性问题 ,并重点考察了理论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漂移 ,从而试图为我们透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拉美国际关系区域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拉美学者以本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 ,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观点 ,其根本目的是探寻拉美作为外围国家的出路。拉美国际关系研究有三个独特的主题 :自主、发展及与美国关系。 2 0世纪 6 0年代在拉美曾出现了依附理论 ,作为当时拉美主流思想意识 ,依附理论对拉美国际关系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80年代后 ,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取代了依附理论 ,其中以阿根廷学者卡洛斯·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最为典型。但在新的形势下 ,拉美国际关系研究中围绕外围出路的探讨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