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需要发行的货币超过8万亿元。截至2007年2月底,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35.9万亿元,贷款余额为24.8亿元,有11.1万亿闲置资金,短期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无减。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是外贸盈余迅速上升,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内部原因则是相对于消费,投资增长过快、储蓄率居高不下等。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导致出现流动性偏大。这一问题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并由此造成贸易摩擦增多、通胀压力加大,产业上资金得不到最优分配,很多低效益、能耗大、产出低、对环境破坏的没有竞争力的公司也能融资。二、我国面对流动性过剩的反应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问题是大量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严重的还会导致经济衰退。流动性过...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仁伍 《银行家》2007,(2):48-50
“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主因在于内外不平衡的经济格局,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难题却不能依赖于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及平衡国际收支四个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明确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最近几年尤其是在2006年,我国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重心基本上集中在纠正不平衡的国际收支上,频繁出台的货币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外部不平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2006年初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高达19.2%,一季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及其负面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本文在描述流动性过剩现状之后,分析了寻戈国流动性过剩生成的外部失衡、内部失衡及其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4.
造成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存在着一种"流动性悖论".而造成流动性悖论的原因又可以上溯到国内金融结构的体制性缺陷,具体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制等四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要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流动性悖论,长期看需要从经济与金融结构层面进行调整,近期则主要是汇率的调整,取消强制结汇制以及加强周边国家(地区)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5.
一、流动性过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l、银行信贷风险凸现。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过剩或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  相似文献   

6.
刘伟军 《银行家》2008,(1):116-117
2007年以来,为缓解流动性过剩,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频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大货币回收力度.这虽然抑制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但对于作为弱势金融群体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紧缩货币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信社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隐含的支付性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流动性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金融风险管理的重点。商业银行要在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下,对资产与负债结构进行有效地匹配,防范流动性风险,避免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非预期变化产生的流动性问题,使银行面临支付困难或流动性过剩压力。在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一直是金融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难以有效放大,储蓄和净出口的高增长成为必然。储蓄的高增长导致银行的存贷差上升,其分流导致股市和房市的流动性过剩;净出口的持续高增长和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国际收支持续的高顺差。由于汇率缺乏弹性,基础货币的被动增加和货币乘数的预期外上升一并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强化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发行约束;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9.
陈茜 《福建金融》2007,(12):25-27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诸多矛盾的焦点。本文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分析入手,阐述流动性过剩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商业银行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治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后,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在宏观经济层面反映出来,并日益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得不出台种种措施进行应对。本文认为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不可回避的经济现象和无法跨越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现象在金融领域中的反映,只是金融领域又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内在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是我国长期的粗放型和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建议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等。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更加依赖金融市场,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甚至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突然转化。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者以及商业银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统计,2006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0.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0.6万亿元,存贷差高达10万亿元,存贷差比2000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05.7%和41.4%。从存贷款具体角度看,2005年,银行贷款承接了上年的下行走势。绝对额上,2003年和2004年的贷款增长额分别为2.77万亿元和1.92万亿元,而2005年贷款增长额进一步下落到1.73万亿元;贷款增长率上,2004年贷款增长率从上年的21.1%下降到l2.08%,2005年则进一步降低为9.72%。与贷款的颓势增长相对应,银行的各项存款余额则呈快速增长态势。绝对额上,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剖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剖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对付流动性过剩面临的困难,进一步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综合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流动性问题的由来及概念界定 2004年以来,我国货币领域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表现为货币超额供给,商业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超额存款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和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比如2001-2006年,各年末人民币存贷差分别为3.13万亿元、3.96万亿元、4.91万亿元、6.32万亿元、9.25万亿元、11.32万亿元,流动性过剩加剧的态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年中,股市和楼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专家、学者们纷纷对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解释。很多人都认为,目前经济的火热根本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一般读者对流动性过剩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出现障碍。本文从解释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出发,揭示了流动性过剩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流动性过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解读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流动性过剩的界定着手,从储蓄、投资与消费、国际收支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并着重对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预测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流动性过剩是专业的经济术语,从2006年开始就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个术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经济专家们的研究报告之中。如何缓解流动性过剩,国务院常务会议已作出有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年中,股市和楼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专家、学者们纷纷对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解释.很多人都认为,目前经济的火热根本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一般读者对流动性过剩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出现障碍.本文从解释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出发,揭示了流动性过剩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过剩与资产泡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高峰期,物质产业的增长在长期内还会吸纳大量资金,因此即便是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也不可能象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那样,出现社会资金的主体大规模向资本市场流动。此外,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资产泡沫化高峰期,日经指数和地产价格在四年内飚升了4倍。显然,眼下国内资产泡沫的性质与之相差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