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今年出台的外汇体制改革措施,其主旨是要建立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最主要的改革内容有以下几项:①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售汇制和结汇制。②汇率并轨,即将官方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5.80元左右下调到8.70元左右,使官方外汇市场与外汇调剂市场合二为一。③建立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即全国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由国家公布基准汇率,外汇指定银行在此基础上可在一定限度内浮动。  相似文献   

2.
<正> 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国家对外公布人民币汇价的同时,允许留成外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在国内进行有偿调剂,互补余缺,从而形成了以国家对外公布的汇价和国内外汇调剂价格为主的人民币汇率“双轨制”。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其不利因素愈来愈明显。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剖析,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对策建  相似文献   

3.
钟朋荣 《计划与市场》1995,(3):16-17,20
1994年外汇改革以前,我国实行了多年的汇率双轨制。这种双轨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暴露了无法回避的矛盾。其弊端在1993年达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主要表现是:(1)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脱节太大,而国有外贸企业的创汇收入必须30%按官方汇率上缴,极大地压抑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2)过去实行的调剂汇率很不稳定,在一年间大起大落,助长了外汇投机,危害了企业正常经营,使企业难以核算成本;(3)由于相当部分的进口是使用官方汇率取得的外汇支付,造成了人为的进口饥渴。以上这些,是产生1993年底12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晴川  刘丁 《商场现代化》2007,(17):366-367
2005年7月21日,中央银行宣布:自即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次人民币汇率改革,使企业的外汇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也会加大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企业外汇兑现的风险也随之增大。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观念较为淡薄,对汇率避风险工具了解不够,因此企业如何应对新的汇率形势,尽量规避外汇风险成为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规避外汇风险能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汇率改革后外贸企业如何回避风险孟冬梅随着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终于结束了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存的局面,开始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这带给中国外贸企业的既有喜悦又有隐忧。喜的是取消了无偿上缴给国家的20%外汇,企业外汇收入增加;实...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除另有规定外,所有的外汇收入必须以官方公布的汇率卖给国家,称结汇。外汇收入单位得到的是人民币和外汇额度(即外汇的使用权证明,现在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有价证券),用额度在中央、地方、企业进行外汇分成。因此,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主要是外汇额度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概况的分析1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和币值稳定,这是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特别  相似文献   

8.
<正> 自80年代初我国对外贸企业实行内部结算价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了复汇率制:最初是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之间存在差距;在取消内部结算价之后,又有外汇调剂市场价与官方汇率的  相似文献   

9.
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货币汇率波动频繁,不仅幅度大,而且各种主要货币之间经常出现强弱地位互相转换的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一直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汇率调节机制僵化且多数涉外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所以外汇风险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随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已经不能依赖政府的庇护。因此,如何防范外汇风险就成为银行、企业、个人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0.
<正> 1995年我国的外汇供求状况如何?人民币汇率往何处去?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专家们认为,1995年: 1.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4年初,国家曾提出将GNP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分别控制在9%和10%以内的经济“软着陆”目标。但GNP增长仍在双位数的  相似文献   

11.
董丹 《商场现代化》2005,(35):332-333
一、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概况的分析 1 994年1月1日,我国成功地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和币值稳定,这是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更加令世人目.  相似文献   

12.
外汇体制改革后企业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解答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刘玉廷,郜进兴1994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骤的一年,除了财税体制等改革外,外贸、外汇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外汇体制的改革,取消双重汇率,实行汇率并轨;取消外汇分成,实行外汇收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的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对汇改前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可控制风险,首先就是结算风险,而结算风险又与外汇风险密切相关.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汇率风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支付成本、收入核算以及财务预测等.因此,控制外汇风险是各类有外汇收支需求的企业保值盈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成因 1994年,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这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内容是:①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②建立银行间外汇  相似文献   

15.
远期外汇合约又称期汇,是以外汇作为标的物,在经营外汇的银行之间或经营外汇的银行与公司客户之间签订的,在未来固定的日期或可选择的日期,按照约定的远期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买卖合约.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由于合同签订日与货款结算日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如果外汇汇率发生变动,进出口企业中就可能有一方要遭受损失.此时,远期外汇合约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避险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今年3月起,我国在江苏省、上海市、深圳市和大连市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了银行结售汇改革试点工作,从试点看来,这项改革有利于加快外商投资企业资金周转,方便了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外汇,有利于完善我国银行结售汇改革,促进我国外经贸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外汇帐户开立的关系没有理顺,外汇基本帐户限额管理比例偏低,外商投资企业增大了汇率风险,汇率不合理影响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积极性等。为此,本文提出了5项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取消外汇分成,刺激了民族地区出口创汇积极性。 长期以来,国家对贸易创汇实行额度计划分成管理,1992年以前,分成比例为上缴中央75%;地方政府留成12.5%;创汇企业留成12.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多,为进一步调动企业的创汇积极性,国家调整了分成比例,使之向有利于创汇企业的方向发展,即上交中央50%,其中有偿上交30%,无偿上交20%;地方政府留成10%,创汇企业留成40%。这种新的分成比例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创汇积极性,使企业通过扩大外汇留成弥补贸易出口的政策性、业务性亏损。但是,少数  相似文献   

18.
<正> 应收外汇账款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坏账风险和汇率风险。企业对汇率风险都有一定体会,如何防范也掌握一些规律,但坏账风险的存在,容易被企业所忽视。随着现代金融业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金额工具相继出台,只要充分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对应收外汇账款进行管理,企业对应收外汇账款坏账风险的转移很容易办到。企业应加强对外汇应收账款分析,判定风险大小,选择相应金融工具,转移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目前可用于转移风险的金融工具有福费廷、保付代理(简称:保理)、出口信用保险和资产证券  相似文献   

19.
积极应对汇率体制改革 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我国名义上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为了给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汇率环境,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很小,成为了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这种制度虽然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但也使我国企业缺乏应对汇率变动的意识和能力。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开始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更为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企业增强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一、必须增强防范外汇风险的意识事实上,我国企业在外汇风险上已有过许多深刻的教训。2002年钢联股份的年报显示,该公司某项目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00年-2012年我国外汇占款比重进行分析,探讨汇率改革以来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汇率改革之前和汇率改革之后外汇占款比重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汇率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得货币政策比汇率改革之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