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伟林 《商业时代》2015,(11):27-28
主体功能区规划旨在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但面对缩小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差距、保障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自觉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等难点,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不能自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关系不协调和空间结构不协调等问题,需要财政、投资与产业、土地、人口和政绩考核等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构建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实现空间管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发展良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电力、煤化工、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近年,黑龙江省在建设重点开发区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指标的需求、对环境和公共建设造成很大压力等问题。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对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以加快全省重点开发区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要提高我们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鹏 《市场论坛》2007,(7):22-2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区域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空间开发无序、地区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地区差距扩大、落后地区发展困难以及原料争夺和市场分割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化解区域间利益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面对的外来竞争压力和冲击也会相应增大。如果各个区域不加强协调,就会削弱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研究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评价,主要可从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社会发展等方面指标进行设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各省域主体功能区还存在定位不清、评价指标无统一标准等问题。黑龙江省应进一步明确市场与政府定位,加大对区域政策设计系统性的重视程度,同时兼顾相似类型区域政策的差异性,并切实贯彻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助推全省各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国家区域管理的一个巨大进步。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经济专家张可云对其进行了详尽解读。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国务院将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日前,该规划已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8.
为化解我国传统区域发展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编制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在全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并会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模式转变,这是使我国走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维度视角,通过经济集聚、集聚外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分析,揭示出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在区域性要素禀赋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从空间维度探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机制这个角度上说,继续沿用空间思维,运用空间分析范式来研究主体功能区必然会有更多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主体功能区对于现有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理论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对过往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域性要素禀赋差异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逻辑前提,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协调应该基于要素禀赋在区域间的差异,因地适宜进行经济布局。如果忽视区域要素的承载能力,只加大要素的投入或依靠技术的革新,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区域承载能力也会濒临崩溃。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各区域的要素禀赋,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各功能区功能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各功能区之间还要注重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各功能区之间的良性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1)
过半数省市出台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但其规划之间仍有冲突。如何对冲突进行融合,我国应从法律的角度对规划进行统一,建立协调和监督管理机制和组织,融入地方公共政策,使国土空间资源得以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视角出发,论证了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促使特定区域非区域性要素与区域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协调。同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技术,构建了要素匹配测度模型,并通过要素匹配与约束层的敏感性分析,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路径与实施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应以各种要素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科学合理配置为设计重点,确保非区域性要素在各区域性要素之间不再具有进一步提高效益的余地,使得区域经济达到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3.
王书明 《商》2014,(31):62-62
针对当前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本文通过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引导,在组织机构、要素市场、产业互动的角度探索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商业研究》2014,(4):11-16
由于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规划严格的开发管制下丧失了通过工业化摆脱贫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与经济脱贫发展的尖锐矛盾。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特定目标的同时,会导致不同类型区域陷入"暴利-暴损"的困境。为解决规划所带来的不同区域发展机会的失衡,建立长久有效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构建好主体功能区间的土地发展权转让机制,才能为协调受限功能区和非受限功能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创立新的突破口,并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功能区间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地区差距扩大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国家开始重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199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我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产值分析、区县尺度的行业专业化程度分析、各行业前后关联分析、综合分析等方式,对重庆市南川区主导产业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产业选择符合宏观经济和战略背景,符合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实际情况,符合融入重庆主城的需求,可以有效承接主城部分工业行业的转移扩散,符合城市发展新区未来产业集聚的趋势,符合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需要,符合经济多元化转型的需要。指出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以铝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相似文献   

17.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湘西旅游业采用点域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增长极面临着某些现实困难,为此采用相应的对策,为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根据《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区域分类特点和范围,尝试构建优化发展区域指标评价体系,客观的反映功能区规划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将是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