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选用1986-2011年浙江省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Granger因果)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用1986—2011年浙江省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Granger因果)检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时滞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秀君 《技术经济》2007,26(9):49-52,93
近几十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开放速度的加快,各国吸引FDI的目的已经从引进国际资本、补充本国建设资金为主转向把FDI看成获取先进的科学与管理技术的渠道。FDI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前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中,忽略了FDI技术溢出效应时滞.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测算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时滞并作了解释,从而为广大学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改革战略的调整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广  杨昊晰 《经济师》2006,(9):39-39,42
通过对从1981-2004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数据以及我国GDP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从理论上以及量化关系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我国GDP增长与FDI(外商直接投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用GDP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FDI的增长,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实现奇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11年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指标,基于我国1992~2010年工业行业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方程,建立分析模型,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收入效应为负,对我国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但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呈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与安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安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促进安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安徽经济增长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是不显著的.安徽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使用1993年~2009年中国对105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应用动态VAR模型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及进口之间均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但这种创造效应还较为有限。因此,应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并发挥其与贸易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中国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修正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并无明显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程度低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程度。政府应打破垄断,放宽投资条件,并运用多种经济手段,鼓励外资进入劳动力密集产业,从而实现双方共赢。  相似文献   

11.
国际跨境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事实,一方面具有用来解析FDI以投资行业偏好形成跨境环境问题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FDI对中国的投资结构可以判断,FDI偏好投资工业部门以及工业中的污染密集型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力的就业增量对于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要小于其他类型企业的就业增量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2)FDI规模扩大对就业具有直接的创造效应,但对其他类型企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3)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与世界经济增长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与FDI只有较弱的相关性;(4)FDI对于内资企业模仿和学习先进技术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但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的溢出效应不大。  相似文献   

13.
将标准存量作为研究湖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得出1985—2007年期间各要素的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标准在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有着很高的贡献率,仅次于资本存量的贡献率,高于专利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要大力加强湖南省标准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FDI对上海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涛  巫强  康艳红 《经济地理》2008,28(4):627-630,635
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以及国家经济中心的地位使得上海成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高地".基于1981-2006年上海市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对FDI与上海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FDI是上海市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同时从资金本身、资金附着物以及资金运行的角度来看,FDI的外溢效应亦相当明显,从而对上海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FDI对湖南省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地域梯度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垒  杜德斌  钟辉华 《经济地理》2006,26(4):568-572
通过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采用Q型聚类层次法进一步探讨FDI对湖南各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不平衡性。结果表明:FDI对湖南省经济促进效应显著,且主要是靠短期需求拉动经济增长,FDI的滞后期为3年,滞后的FDI对经济的贡献小于当年对GDP的贡献。FDI对省内各地区经济的贡献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且这种差距呈扩大态势,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刚 《经济地理》2003,23(6):791-795
目前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雏形已经形成,但还存在龙头企业不强,产业特色不突出,科技含量不高,链条化比较松散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充分开发利用并有效地保护农业资源,尽快把湖南建成一个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旅游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强省。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创新能力累积效应和FDI时滞性的基础上,利用1993-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且通过对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考察了这种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不是很显著;FDI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溢出效益不具有显著性;FDI对东部地区的外观设计、中部地区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对西部各种层次的创新能力均不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区域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的社会动力是经济环境条件下市场调节失灵造成的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以货币化形式综合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的经济学影响,是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机制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的根本趋势.文章在土壤侵蚀实物型损失估算基础上估算出湖南省土壤侵蚀的货币型经济损失,并分省、市(州)、县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社会经济分析.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土壤侵蚀造成的养分流失经济损失最大;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地区差异明显,造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中,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社会经济因素起放大作用;各县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值的社会经济因子相关性排序为人均农业产值>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人均耕地.  相似文献   

19.
张平 《经济地理》2006,26(6):1001-1004
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是湖南实现“三化”和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目前,湖南中小企业集群正处于发育阶段,虽然具备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湖南公路网络演变的可达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经济地理》2006,26(5):776-779,796
利用可达性评价模型,计算1984—2004年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带来的可达性变化,并对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可达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湖南公路网络变化过程中,可达性显示以中南部为主的“中心—边缘”同心圈层结构,呈现明显“东北—西南”轴线特征,网络变化使湘西、湘南等边远地区受益巨大,但滞后的特征仍然显著。公路网络演变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变异先减小后增大,到2025年,湖南高速公路网络完成,城市间可达性将逐步实现优化均衡,14个地级市4h通勤圈基本形成,长沙等核心城市2h交流圈的扩展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