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研究目的:分析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和手段,完善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体系。研究方法:文献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1)地籍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主要内容和手段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和统计、地籍档案和信息管理等。研究结论:(1)土地调查的基础数据要科学翔实;(2)土地变更调查要进一步规范化和细化;(3)完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体系;(4)强化土地登记制度体系建设;(5)建立完整统一的土地统计体系;(6)加强地籍信息系统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的两大部类分工理论 ,不仅包括总供需均衡思想 ,而且包括结构均衡和价值均衡思想。社会再生产的有序进行 ,必须以总供求均衡 ,结构均衡和价值均衡为基础。违背了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必然使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 ,使社会再生产受阻 ,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并遭到实践的无情惩罚。这一点已为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 ,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经济结构进行全面调整。通过以信息技术导入传统产业 ,实现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总供求失衡问题 ,而且还要解决结构失衡和价值失衡问题 ,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如果说我们关于微观机制改革的取向(即以增强企业活力、硬化约束机制为改革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们在宏观调控手段上的改革则至今还未走出混沌状态。所以,必须在这方面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重新设计。一、既有的宏观调控模式评价设计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模式的基本点是如何寻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刘国光曾以完全集中的中央集权的计划调控模式为一端,以纯粹的市场调节模式为另一端,定义了迄今各种改革的经济调控模式的可行域。几十年来,一些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家们一直在这个区间里探索着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各种模式,从兰格模式经布鲁斯、锡克,直到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即所谓的IIB模式)等。这里,我们可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利益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社会利益结构体现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既表现了一般市场经济利益结构多元性、差异性、倾斜性的特征,又表现了公有制模糊、利益行政化和过渡性这些中国式特征。利益结构失衡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和宏观调控出现不同效应的重要因素。要调整利益结构,就要清晰界定公有制各层次的产权、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合理透明的利益结构调整长效机制,而这些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10.
1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任务,是由服 务于一个总体目标的计划、财税和金融等众多部门所共同完成的。其中,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直接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其基  相似文献   

12.
13.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央行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务院下令将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为35%,国办发出半年内停止农地转征的通知。但国家连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但没有根本遏制住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反而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助长了房地产价格未来升值的预期。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引发了政府对房价调控的思考。以往对于房价调控的措施问题研究比较多,但是很少研究调控目标问题。本文从房价调粹的日标出发.谈谈对房价调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一机制将介于纯粹的计划机制与完全的市场机制之间,具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于是,新机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将具有传统体制下所不具有的新的内容。本文将对传统机制下与新机制下两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并提出对新机制下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评价与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市场的天然缺陷使得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成为必要,通过现代西方国家成熟的宏观调控比较,希图对中国的过渡经济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马勇 《金融评论》2012,(3):1-13,123
本文以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若干认识误区为切入点,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金融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反思。这一反思主要围绕以下六个基本命题展开:一是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中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二是主流货币政策框架的致命缺陷源于其政策视野的短期性,三是货币与信用的创造机制存在着本质差别,四是财政机制与信用机制并非独立,五是金融创新指向信用创造并改变了经济金融环境,六是泡沫问题金融化的本质在于杠杆扩大化。这些命题的共同启示是: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在纳入内生性金融因素的基础上予以系统重建。  相似文献   

18.
19.
《经济师》2013,(9)
文章从非正式约束的全新视角切入,剖析了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研究了目标的选择、调控的顺序和调控机制的完善,阐述了在非正式约束影响下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模式的创新,指出了民债与国土资源作为新的工具模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须以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相互协通为前提,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实现。一、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构建新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需遵循如下原则:1.回民经济大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国民经济大系统是一个包含诸多子系统及系统要素,且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功能得以最佳发挥。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哪个单项体制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