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蟹种培育是指将大眼幼体经1个月左右的时间,培育成第IV期至第Ⅴ仔蟹(幼蟹),再将其培育成蟹种(扣蟹),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成蟹养殖苗种来源的主要途径,蟹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成蟹养殖的成败。新沂市佳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于2015年承担省级三新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  相似文献   

2.
<正>在生产上,将大眼幼体(蟹苗)培养15-20天,蜕壳3次,规格达1.6-2万只/kg,即三期幼蟹,称仔蟹(俗称豆蟹)。仔蟹形态与扣蟹、成蟹相似,能在纯淡水中很好生长,开始挖泥穴居,食性是以植物性饵料为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扣蟹培育这一行业已进入了紧张匆忙的准备阶段,甚至有的养殖户在大年初三、初四已将大眼幼体投放棚中。“扣蟹培育”作为我县一个经济亮点,在沿海呈现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繁荣景象。 但是,俗话说:有同本,无同利。回顾每年的扣蟹培育结果,我们每个养殖户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家苗场一个样;一批大眼幼体一个样;一个大棚一个样;一池苗两棚养最后出  相似文献   

4.
<正> 一、什么叫五期幼蟹? 五期幼蟹是当年早繁大眼幼体利用塑料薄膜大棚和增温设施,经过五次以上脱壳,在4—5月份育成规格为2000—6000只/公斤的幼蟹,在生产上又称豆蟹、仔蟹,实际上称豆蟹、仔蟹没有五期幼蟹名称来得科学。 二、五期幼蟹特点有那些?  相似文献   

5.
<正> 由于养扣蟹(即把购买来的大眼幼体培育成不同规格的幼蟹)比养成蟹更具投资小、获利高等特点,同时也为来年养成大规格河蟹打下基础,因此,使扣蟹的养殖生产迅速发展。但由于性早熟的问题往往会给生产上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性早熟即标志着它不能再生长,生命即将结束。 造成河蟹养殖阶段出现性早熟的原因:一、有效积温过高。由于大眼幼体从五月中下旬陆续进池后,培育的时间较长。比天然水域  相似文献   

6.
<正> 前几年,在我场将中华绒螯蟹的大眼幼体(蟹苗)培育到 V 期幼蟹的成活率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为了提高蟹苗培育阶段的成活率,1997年我们进行了温棚培育中华绒螯蟹蟹苗的试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我场在育豆蟹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大眼幼体培育成六期豆蟹的成活率均达到75%—80%,也就是每千克大眼幼体成六期豆蟹出苗在9—10万只。这里就怎样才能提高豆蟹成活率谈几点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幼蟹培育规模居全国之首,去年11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幼蟹之乡"称号。该镇的幼蟹培育已有20年历史,从最初培育长江天然大眼幼体,到后来培育工厂化育苗和土池生态育苗的大眼幼体,养殖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放苗密度从最初的0.5kg/亩增加到现在的1.5kg/亩;幼蟹养殖单产不断突破,从最初的30-50kg/亩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 通常情况下,在池塘中将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一般一年只养一茬,即每年的4—5月份将大眼幼体放入池塘中,年底或翌年2—3月份起捕上市。海门市货隆镇金跃村的水产养殖户谢国立一改常规的培育扣蟹方式,采用大棚培育蟹种,从一年一茬提高到一年三茬,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的成活率、池塘的利用率,延长了河蟹当年的生长期,缩短了养殖商  相似文献   

10.
河蟹养殖新技术第三讲河蟹人工繁殖的关键(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唐天德三、幼蟹培育技术直接投放蟹苗———大眼幼体进行人工养殖时,死亡率高,成活率较低。目前,推广将大眼幼体培育成Ⅲ-Ⅴ期幼蟹再进行蟹种或成蟹养殖技术,这样直接养殖幼蟹则会大大提...  相似文献   

11.
<正> 扣蟹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成蟹养殖的成败。在成蟹池中围网将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保证来年成蟹养殖蟹种需求,能够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下面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 从大眼幼体培育成Ⅴ期豆蟹约需经过30多天时间,为了充分利用池塘水面养成蟹,笔者利用6.86平方米的闲置小水泥池进行豆蟹培育试验。其结果:50克大眼幼体,经过34天的精心管理,产出Ⅲ—Ⅴ期豆蟹6200只,育成率高达91.18%。每只以0.25元出售,创产值1550元。投入产出比为1:3.81。平均每平方米净利润166.76元。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上草木灰防治青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苔是一些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在虾蟹养殖特别是河蟹大眼幼体大棚培育豆蟹过程中、繁殖力最强,生长也很快,对大眼幼体及一、二期幼蟹危害很大。如果用药防治,弄不好就会对虾蟹苗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用大眼幼体培育幼蟹过程中,经常出现Ⅰ期幼蟹爬岸的现象,幼蟹爬出水面,如不及时处理,蟹体表脱水,不久将大批死亡。笔者将诊断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基本情况:1998年盐都县中兴镇益昌村养殖户薛某,于4月5日从赣榆县通隆水产苗种场购买河蟹大眼幼体2kg,在78m~2塑料大棚中育幼蟹。蟹苗进池后水温18℃~21℃,第3天开始蜕皮  相似文献   

15.
<正> 大眼幼体培育豆蟹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养殖业。搞得好就致富,反之则败家产。近几年来,不少的懂科学有经验的养殖户都赚了大钱。也有不少的头脑发热,盲目发展的以失败而破产。据作者的实践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眼幼体培育豆蟹喜中有忧,不容乐观。总结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大因素,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两年来,我场在稻田中培育蟹种,约有四分之一面积蟹种亩产量在20公斤左右,成活率不足4%。效益很低。 分析稻田培育蟹种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苗种质量差。稻田养殖户多购买人繁蟹苗培育。部分人繁苗在蚤状幼体变态过程中,没有投喂丰年虫或投喂不足,或者因大眼幼体淡化时间不足,出池盐度偏高,因而质量差,放养后死亡率高。(2)没有经过暂养。大眼幼体不经暂养直接放入稻田养殖,易受青蛙、水蜈蚣、龙虱等食害。(3)投料不足。部分养殖户为避免蟹种性早熟,盲目减少投喂量,甚至在培育中期2—3个月内完全停止投喂。7、8月份正是河蟹蜕壳生长  相似文献   

17.
安徽、江苏内陆地区由大眼幼体培育成200只/kg左右的扣蟹技术,已被广大养殖户掌握;但是有的亩高产能达到150kg低的仅有20多kg,500g大眼幼体的单产也是如此,高的可产100kg低的也只有10多kg,因此如何高产稳产一直是水产同仁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三年的培育过程中亩产量可稳定在100kg左右,500g大眼幼体培育成的幼蟹可以稳定在75kg左右,现在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青泥苔又称青苔、绿色水绵,它是一些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青苔又分沉水青苔和浮水青苔。在虾蟹养殖特别是河蟹大眼幼体大棚培育豆蟹过程中,青苔繁殖力最强,生长也很快。对大眼幼体及一二期幼蟹危害极大。如果用药防治,弄不好就会对虾蟹苗造成毒害。尤其是对刚蜕壳的虾蟹软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正> 要有效防止稻田培育蟹种成活率低的现象产生,首先应搞清楚其成活率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其应有的防治效果。 一、稻田培育蟹种成活率低的原因 ①苗种质量差。稻田养殖户多购买人繁蟹苗培育。部分人繁苗在蚤状幼体变态过程中,没有投喂丰年虫或投喂不足,或因大眼幼体淡化时间不足,出池盐度偏高,因而质量差,放养后死亡率高。②没有经过暂养。大眼幼体不经过暂养直接放入稻田养殖,易受青蛙、水蜈蚣、龙虱等危害,死亡率高。③饵料不足。部分养殖户为避免蟹种性早熟,盲目减少投喂量,甚  相似文献   

20.
<正> 利用稻田进行蟹种培育是为稻田养蟹提供苗种生产配套的有效措施。为探索在稻田培育优质蟹种,提高蟹种培育成活率技术,我们在高淳县特种水产苗种场,选择9亩稻田进行大眼幼体培育蟹种的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蟹苗培育成活率达到12.5%,平均规格在300—400只/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