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不仅工业发展名列前茅,城乡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也位居全国首位,相对于全国二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整体态势,浙江省二元差距不断缩小,出现了一种“弱二元”化的发展态势。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浙江省“弱二元”化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城乡人均收入差异系数等指标的测度,进一步支持了浙江省“弱二元”经济的理论判断。  相似文献   

2.
李孝坤 《经济地理》2007,27(3):413-417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全民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对农业辐射力弱、城乡市场严重分割、传统体制约束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最后提出了加快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咨询》2006,(4):1-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收入高的工业部门。在这种经济结构下,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土地质量的下降,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从而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工业规模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不断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因此,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省份经济结构在整体上普遍存在二元性,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制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省也不例外。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反差系数,选取2000—2009年辽宁省统计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其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依据城乡二元性的强弱将14个地级市分为三类,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中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工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正在朝着和谐社会中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农业一直以来是为城市工业服务的,农村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状况使得农村工业化发展出现诸多与和谐社会要求不符的问题。针对这些不和谐因素,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走科技含量高、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尹广泰 《经济论坛》2009,(11):49-51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区县难以逾越的阶段,是实现县域经济繁荣的现实选择。发展工业既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也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既是县城社会分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支撑县域财政的主要途径。作为县域经济的当家人,应把握县域工业的特点和不足,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兴办企业,坚持提高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坚持以园区为栽体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坚持着眼长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优化环境拓宽企业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现象[1],作为东部地区的河北省,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特征予以测定分析,并指出目前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推进城市化,在城市部门进行一系列改革;在农村改革土地制度,实现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进入非农部门就业。这对于河北省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存在脱节现象.新型城市化思路对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尤其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基于杨小凯-赖斯模型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以南宁为欠发达地区代表作了案例分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等指标分析了其二元结构现状,并从提高交易效率角度提出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长期笼罩在工业发展战略偏差的阴影中,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走出工业发展战略偏差阴影及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城市化推进,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经济结构是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国情之一,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认可,但鲜有量化分析辅以验证。论文基于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估测数据的整理与校准,有机结合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指标,在1933年与1931—1936年短时序数据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希冀能够加深理解二元部门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果表明,30年代上半叶二元经济特性明显,部门间工资差距甚大,且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收入差距大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不足,呈现出不成熟、非独立的发展形态。由此,20世纪30年代二元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不平衡与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两个方面,且两者辩证统一,共同影响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超 《时代经贸》2007,(4Z):20-21,23
“两个趋向”和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工业反哺农业的本质是现代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行为,是现代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探寻具体的反哺路径,以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也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力出现剩余的原因,一是耕地减少,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三是第三产业滞后,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为此,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14.
所谓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发展速度,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布局和恰当的比例关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市工业提供了70%以上的国家财政收入,乡村工业关系到9亿乡村人口的富裕,只有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才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腾飞。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从城市和集镇在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4,14(2):46-51
区域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战略──以河南为例苗长虹(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对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能否做到有机协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城乡社会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我国长期以来奉行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差别极大.尤其是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构建农村公共财政,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又能体现公共财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增长强劲,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特区、国家高新区、乡镇企业等形式。文章通过对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东中西部乡镇企业这几种工业化发展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将农村工业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结果对比,目的是寻求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地区高效开发、稳健增长、生态环境良好提供决策参考,使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8.
章志平  漆明亮 《经济论坛》2004,(20):29-29,33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部门共存,城乡分割的一种社会经济状况。而在中国西部,不仅存在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对立和分割,在农村内部还存在农村工业与农村农业之间的分割,即所谓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在经济体制方面还存在二元体制的共存,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共同存在并发生作用。而当我们更进一步把目光投向西部农村与城市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元观     
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原因,因而使得城乡分割与不平等问题长期固化,难以突破。由这种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居民发展资源和机会的不平衡极为突出。中国城市发展占有更多的资源,变得较为发达或现代化了;而广大农村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城乡“极化”现象:一极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另一极是不发达的乡村。  相似文献   

20.
李刚 《经济视角》2006,(12):76-78
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偏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吉林省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实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又在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条件下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求破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一、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